不记得多少年没粉过粮了,今天刚好应父母要求去粉点粮。
说起粉粮这个事,好像年轻人都没什么印象了。当然了,我说的粉粮并不是用石磨磨的那种,而是用机械粉。从我记事起,石磨就已经淘汰了。我小时候还能看到不用的石磨被丢弃在河边地头,如今就连那大石碾子都很少见到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如果粉粮那就几家搭伙,用小推车推着去粉粮点粉。那时候一个村只有一个粉粮点,常常一去就要大半天。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买了电磨。那时候的电磨很简单,只能单纯的粉粮。粉出来的粮食用箩过一遍,分出粗细。粗的粮食也就是颗粒的皮留着喂鸡喂鸭,细的部分就留着人吃。
我还能想起来小时候吃的玉米粥,吃到嘴里扎得慌,但好处是特别有玉米的香味。因为我这个地区主产就是玉米,所以基本上一天三顿就吃玉米,早晚玉米粥,中午玉米饼。偶尔吃一回大米,那属于相当奢侈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粉粮点有了扒皮机。所谓的扒皮机就是把玉米粒的皮扒掉,只留下中间部分,然后再磨成小茬留着做玉米粥。这样一来,家里的电磨只能沦落到给鸡鸭鹅狗粉粮的地步了。
正好今天去粉粮,我也顺便看了看对我来说属于新的粉粮方式。
粉粮点的机械的确不少,大大小小好几台。我把玉米过了称之后,搬到去皮机上,这时候粉粮的师傅才开动机械。只见本来完整的玉米粒被扒掉一层皮后变成了半碎状态,而扒下来的皮通过吹风机送到了像是面袋似的东西里。等所有的玉米都过了一遍,师傅就指挥我把扒完的玉米倒进电磨里。现在这个电磨并不是家里用的那种普通电磨,而是加装了筛子。这个筛子就相当于过去的箩。
机械一开动,被扒了皮的玉米粒就被粉成了更加细小的颗粒。然后通过筛子,最细的在最下层,粗一点的在上层。这样就自然分出玉米面和玉米小茬来。等所有的玉米都粉完了,自然就分出来粗细。粗点的做玉米粥,细点的做玉米饼。因为当地人很喜欢吃玉米饼,所以很多时候还要继续加工,把小茬放到粉碎机里全部粉成面。
如今,物资丰富了,不管是谁家再也没有单纯吃玉米的时候了。所以,偶尔吃一顿玉米粥还是个稀罕。现在的玉米粥再也不是当初那种吃到嘴里扎得慌的时候了,而是特别黏特别细腻。只是也不知道是现在人的嘴刁了还是玉米本身的问题,再也吃不出来那种香喷喷的味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却忘记了曾经最朴实的粮食,全部转成了高产作物,有了产量的同时也丢了味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