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记得初中寒假,被叔叔播放器私人收藏震撼的那个下午。网络世界,叔叔甚至躲不过一个毛孩子的好奇,在别有用心者甚至网络黑客面前,他又能守住自己多少秘密呢?所以,有的时候,网络隐私真的是一种亲切的幻觉。
我想,那些一看到某些APP推送自己近期关注到的某些话题就诧异不已的人,肯定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即便你是在自己家里网购,你所有行为其实与去商场消费并无本质区别。你的所有消费行为,都在平台的监测之下。这些“公共数据”,当你不在意了,它叫大数据,当你在意了,它叫“隐私”。
另外,互联网几乎所有产品都有社交化的倾向。即便是你戴着面具,但总会在网络留下痕迹,即使刻意的隐藏,也会有人按图索骥。前一段QQ流行过的“坦白说”,就是你可以匿名给别人发语音。但是没多久,某科技论坛就出现了查看匿名用户是谁的破解办法。你能说马化腾家的产品技术不够牛吗?只是,防不胜防啊……
我其实对网络隐私安全抱有比较悲观的看法。从需求角度来看,隐私安全总归是弱需求,但是“侵犯隐私”却能带来高收益。这种情况下,你让商家注重你的隐私安全,当商家是慈善家吗?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对隐私安全更是不友好,无论是越来越隐蔽的偷拍摄像头还是防不胜防的新型病毒,都给隐私安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其实,一定程度上我们使用互联网就是一个拿“隐私”换“方便”的过程。比如你认为你的生理数据是隐私,但是监测手环却可以据此给你提供健康方案。比如你认为你的某种嗜好是隐私,但是购物平台却可以精准推送你需要的产品。
我并不认为大部分人并不认同这种交换。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感觉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不是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而是自己的知情权被忽视。所以一个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给消费者知情权,让他们决定什么时候交换,同时要保护的是银行卡密码这样的“绝对隐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