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人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把一切好的都留给孩子,用尽一切资源培养孩子。这是作为中国家庭的基本情况吧。
但是,父母培养孩子或者留给孩子最好的到底应该是什么?个人以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钱财等其它都要靠后。
也就是说,一个心理上意识上精神上情感上认知上身体上学习上工作上等各方面都表现正正常常的孩子,才是我们需要的,也是社会需要的。
(一)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底气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常的人。这是我在《知乎》上针对“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底气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孩子在身心健康基础上的阳光自信、积极进取、责任担当、正直友爱、宽容理解,才是父母最欣慰的成就。有了这些,这个孩子将来就会走出一条自我价值实现的道路。这个底气,不是钱多财大,也不是有权有势,甚至不需要孩子有多么的出色。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还不简单嘛,其实不然。君不见,现实中不正常的孩子太多了,尤其是城里的孩子,不是这儿不正常就是那儿不正常。你看看,心理、情绪、精神不健康的孩子越来越多,身体肥胖、四体不勤、体能不达标、五谷不分的孩子也到处可见。这是什么问题?
君不见,现在发达的资讯,孩子不缺知识,不缺聪明,也不缺思考。那还缺什么?缺乏手牵手心连心的人际亲情交往与心灵互动,缺乏亲近大自然玩耍的率真魂灵,缺乏现场动手的劳动感悟和生活体验。
这些东西被谁拿去了?现代各种通讯工具比如手机不离手,各种网络游戏和现场体验,各种补习班提高分数为了中考高考,各种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日常代劳。除了学习考高分,就是手机万能了。距离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风光水土越来越远,远离红尘被保护在温室里不食人间烟火。
这些孩子最缺少什么?人情味与安全感!网上能解决的,几天都可以不出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人情寡淡,情商堪忧,有点压力就扛不住,有点问题就乱了方寸。凡事就想到倚仗父母或谁谁来处理,独立生活能力差,离开了依靠就无所适从,内心里缺乏安全感,清高而自卑,嫉妒而不满,烦恼而抑郁。更有甚者,压力山大看不到希望,走上不归路;或者老想着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挣巧钱快钱,走上犯罪之路。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小孩子、年轻人及父母。
(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大的贵人。所谓老师,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么多年的经验,个人以为,从性格脾气到为人处事这个角度来讲,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反过来,从孩子身上也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正,则孩子正。父母歪,则孩子歪。父母爱学习,则孩子爱学习。父母有责任,则孩子有责任。父母友爱,则孩子友爱。所以,为人父母的正派、爱心、责任高于一切。
所谓贵人,只有父母对孩子才是无私的付出和不顾一切的帮助。作为父母,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出息,有一定的价值体现,该做好什么?这个最值得思考。
个人以为,父母正确、正能量的引导和表率是关键。也是需要一定基础条件的。那就是为人父母的基本素养和自我要求,还有给孩子家庭的温暖和谐。所以建议,作为父母的要不断的学习成长,提升认知,修炼脾气秉性。一句话,最好的父母要与孩子同步学习进步,同频认知世界。这个本领不是指掌握了多大权或者挣了多少钱,而是指父母家长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以及正确引导、有效教育、时时指引的能力素质。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或者觉得高不可攀,不愿企及。这就是多数普通父母与少数优秀父母的区别所在。要知道,放任自流,完全依靠孩子自身的努力和成长,即使没走错道,其结果往往也是劳心费神、事倍功半、效果不彰。所以,培养好孩子,原生家庭的影响很重要,成长过程中的亲情陪伴很重要。这都是在说为人父母的责任重大。
(三)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不可能摆脱。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都不可能摆脱掉。因为那是孩子长大的土壤和生长的根本,孩子成长的特质已经烙上了原生家庭深深的印痕。
但是我们可以放大或缩小,扩张或抑制,伸张或控制。对于消极的东西,我们要做到掌控,把影响减少到最小,这样就可以了。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放到哪儿都有用。还是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实践来解决问题。
个人以为,一个人开悟最重要的是多读哲学书,懂生活哲学,懂人情世故。解决思想认知问题,可以读读心理学、精神学方面的书籍,但是多读读哲学、美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也许更有用。学习的主要目的首先是训练思维,掌握思维方式,丰富知识还在其次,这样才能提升认知水平。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才是我们看书学习和社会游历更需要掌握和养成的东西。
人的思想认知出问题,往往是井底蛙、一根筋、钻牛角、认死理、缺沟通、少交流、特固执、烦学习、没格局。现在很多年轻女生也有男生犯抑郁症自闭症,多是读书较多有相当文化程度的人,或是学习和就业压力太大,或是社会与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太差。压力没有变成动力,反而引起了心里焦虑甚至恐惧,有的觉得不仅现实没有安全感,还透支了未来的安全感,看不到明天的希望所在。
在这里,我们不谈遗传因素,也不谈社会环境影响,原生家庭环境往往起决定因素,反正做一个正常的人在现代社会并不容易。凡事都要有个度才正常,目标太高跳起来也够不着,长时间弦绷紧了易断,这是最基本的育人做事之道理。但是很多家长身在其中或身不由己或功利欲望在作怪,有意无意忽视了这一浅显的大道理。
(四)从小的亲情陪伴会温暖孩子的一生。缺少温暖的教育成长,也会负面影响孩子一生,这个温暖可不是宠溺与娇惯。有的父母一心挣钱养家,想着多给孩子留些钱财物,起早贪黑或常年外出很少在家,谈不上与孩子一起成长了,孩子就更容易生出逆反抗拒心理。父母不合,经常为了钱或其他事而吵架,孩子可能容易感情疏离或人格分裂或情绪抑郁或焦虑恐惧,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
经常不知什么缘由动不动就被父母打骂一顿,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脾气暴躁。孩子成天沉迷手机或网络游戏等世界中,不但影响学习,而且可能造成社恐,为人缺少感情,人际关系紧张。一个家庭如果父亲缺位,母亲即当爹又当妈角色过度或太过强势,孩子内心里可能会缺少安全感,依赖性强,长大了可能是个妈宝孩,性格懦弱。从小就经常遭受父母打压贬损,而不是在经常激励引导下长大的孩子,内心里容易自卑,缺乏自信。太过被溺爱的孩子任性自私,内心脆弱,独立性差,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浪打、日晒夜露,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可能会恐惧现实生活,恐惧未来,容易对生活丧失希望。
说一个本人小时候过生日的情况,就能很好的诠释亲情陪伴孩子成长的问题。《头条》上曾经有个提问“你童年的时候吃过生日蛋糕吗?”我写了一段话回答:那个时候都不知道生日蛋糕之说,只记得每年过生日,都是妈妈煮两个鸡蛋给我吃,年年想吃年年温馨。那个年代物资困乏,又在农村山里生活。村子里很多人家春天都吃不饱饭,家里断了粮,还得去别人家借。我家算是当地富户了,父母能干,也会过日子,家里从没断过粮,哪怕是吃红薯、喝咸菜汤、喝玉米羹当頓,也没有饿到过,但是一两周或者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平常青菜里油水也少,总是馋的很。所以,小时候生日当天吃两个鸡蛋还是挺盼望的美事啊。当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天天就像过生日了,生日蛋糕年年都会有的,比较起来完全是两重天了。拿自己和孩子这样对比,感觉出来的都是从小开始就感受到的亲情陪伴与家庭温馨,会一直潜移默化温暖着你。
(五)要培养孩子稳定平和的心态情绪。一个正常的孩子,肯定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除此,还要更加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特别是要避免出现任何精神或情绪问题。心理健康的基础就是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或者说心理和情感的韧劲。这个韧劲就包含包容忍耐和抗击打压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出现一定的精神或情绪疾病问题尤多,自杀的也时不时出现。很是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父母和孩子不可分,精神和责任皆不可分。既然做了父母,就没有放手的时候。不能管的太多,也不能放手不管。孩子长大后,尤其是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父母还要继续重视与孩子的心灵、精神、思想、认知等方面的联系与沟通,不能以为孩子长大了独立了就放任不管,更不能在生活及情感方面给予过多的压力。
为什么有的人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世上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成天七不平八不愤的,对什么都不满意,甚至仇他人仇社会,所谓极端愤青是也。我的回答是,这类人基本上是心态不平衡的人,成长的过程有很多问题。有的眼高手低,想的太多,要求太多,而做的太少,不讲付出,专求回报。有的自己不努力,还见不得别人好,把羡慕嫉妒恨,养成了常态和必然逻辑。有的己所不欲专施于人,只会要求别人,不会要求自己,对他人严苛,对自己宽泛。有的极端自私自利,要求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我可负人,人不可负我。
总之,看什么都不顺眼的人,极端反映了人性之私这个本质属性。这是父母教育的失败。这种人长大了也是基本不可能成事,自我的价值只能在空想和不满中消失殆尽,一辈子活成了失败的生活模样。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不仅影响团队组织凝聚力和行动力,而且还会反过来影响到婚姻家庭的幸福与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会经历很多。当一个人扛过所有苦难,还会在乎什么?这曾经也是《头条》上的一个提问。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当你经历所有,你就成长成熟了。人们往往在意的都是自己缺少的,人们往往敏感的都是自己担忧的。一个孩子,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既不成熟,也不可靠。法定监护人是父母,养育人是父母,成长责任在父母。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当你一天天长大,一步步扛过了所有的苦难,你从内心里、精神上、意志力、判断力、行动力等多方面都不断变得强大了。等你长大有本事了,你当然可以不在乎他人,也可以不在乎什么事。
不过人生一世,再厉害还是要在乎点什么才好。个人以为,一个正常的人,一定要在乎自然天地,时时敬畏之;要在乎亲情友情,讲孝敬讲爱护讲情义;要在乎礼义廉耻,讲与人为善讲社会功德。这三点“在乎”是作为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体认到的最起码也最普遍性的做人做事的规矩。做父母的一定要教给孩子铭记于心,并明确告诉孩子,这个“在乎”是底线,不可逾越。
另外,做父母的还要时时提醒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才是一生的责任和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暂停键。一个人只要有了健康与学习,即使其它什么都没有,一样会活出有光有彩的自我,走出一条像模像样的人生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