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
--马良《坦白书》
自卑与自负常常相辅相成。
《山月记》里面有一个关于陇西诗人李征的故事,他年轻时候被奉为一方鬼才,但后来却被迫变化成一匹猛虎,不再为人。当他初露才华之时,竭力避免交游,众人认为他是倨傲不恭,妄自尊大,后来已变成猛虎的他自己却剖析说:“此乃自卑怯懦之自尊心与妄自尊大之羞耻心所致。深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自信有几分才华,不甘与瓦砾为伍。”就这样,慢慢地蹉跎了岁月。又有这样的警句:“碌碌无为,则余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苦短。”
如此说来,可能果真如此,有多少表面看来自负之人,其实内心是极为自卑怯懦的。
我想起《绿皮书》这部电影中的两位男主人公,据说也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主人公之一托尼看起来潇洒自由,天不怕地不怕,敢说敢干,以“不拘小节”的幌子潇洒生活,实际上却是他内心的不自信,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如果自己努力了之后又达不成目标会更丢脸,这样的心态让他做什么都不会付出百分百的认真。
是不是很像《山月记》中的李征?深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再仔细一想,这也特别像我,像你,像我们经常遇到的很多人,但凡遇到一件事,也许还没有尝试,内心就先否定了觉得:“我不行。”但嘴上是决计不肯承认自己不行的,不但不承认,有时还会说:“也不是真不行,而是不想去做。”不去做一件事的本质往往正是那件事对于自己是有难度的,没有百分百的信心很好地完成。人常常可以置身事外,活的潇洒,一旦置身其中,就会无言或者逃避。
再来看《绿皮书》中另外一位男主角--世界一流的黑人音乐家唐,受过最好的教育,被无数上流人物追捧,荣誉无数,他的骄傲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里,就连吃喝拉撒都透着常人不可及的优雅范儿。可实际上他的内心却是非常自卑:因为他的肤色,黑人身份以及同性恋标签。我想,他所流露出的自负在很多时候,其实是保护自己的一张铠甲。
托尼也是一样,他流露的“满不在乎”和“潇洒自由”也是在保护内心不自信的内心,也是一张铠甲。这样的铠甲有什么不好吗?
当内心与自己的表现不一致的时候,无法敞开心扉,不能与他人构建亲密真实的人际关系,这样往往是体验不了生命里真正的快乐的。
现在人很喜欢说一个词叫“自洽”,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一个人最简单的自洽在于:自己的内心是怎么样,自己的表现怎么样,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这三者达到基本的吻合,才算内心自洽。 如果自己的表现(坚硬的铠甲)和自己的内心(柔弱的内心)不一致,那么无论外界的评价是怎样,自己都不会真正快乐的。
《山月记》中的李征最终遗恨终身,直到变成猛虎才幡然醒悟这一番道理,于是把这个道理讲给友人袁傪,实在是到了那样的时候,李征这样的一个人格魅力才开始散发:有时候人格魅力不是靠才华显现,却是这个人本身的自洽更能感染别人。《绿皮书》中的二人则是非常幸运的相互救赎,最终都甩掉了自负与自卑,找到了最宝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以上所说的皆是由内心的自卑引起了外在的自负。
而有一种情形是反过来,即一个表现的很自卑的人,其实内心也许是自负的。希阿荣博堪布在《寂静之道》里就说到:自以为是有时也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
由此可见,不管是谁影响了谁,自卑和自负常常相伴而生,都是我们心中的恶魔,它们都在极力强化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在乎得失,表现在生活中,常常就是患得患失,不是苛责别人,就是苛责自己,很难看到自己的好和别人的好,那又怎能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呢?
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