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逻辑思维基础介绍
2012年底,《罗辑思维》正式上线。以“有种、有趣、有料”为口号,每周五晚更新,每集时长约20~60分钟左右。同一天,便开通了同名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6点~6点半左右向订阅用户发送时长60秒的语音,分享生活感悟。
二、罗辑思维内容分析
1、数据分析
①百度指数
源于百度统计2、结构分析
《罗辑思维》拥有鲜明的内在逻辑,专注于剖析事件内在的逻辑机理。
他首先给你一个“锚”,即在对于传统事物的不同观点;然后对事物本身进行解构分析;引经据典,最后在逻辑上说服你。
比如6月28日的关键词“需求“,他其实是想引导读者阅读的是《哪些知识会让人变蠢》这篇文章。
抛锚:他抛出“认知闭合需求”,先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个词的定义;
解释:但这个解释一般人听不明白,他会先从古代的人对“雷公电母”的认识;
强化:到现代人面对互联网世界,这种需求就越来越强烈,并引用热点”英国脱欧“加深听众印象;
转化:描述大众不闭合这种需求,会导致自己变笨。这就让听众大吃一惊,“原来我在慢慢让自己变笨啊”
引导:引导读者回复关键字,阅读自己想要观众看的书。
3、语音分析
标志:以“话说”开头,以“关键词”结尾,形成自己的标志;
音质:不得不承认,罗辑思维的音质还是比较有辨识性的这个对于音频来说非常重要!整体语句、语调都是像在跟你讲话,而不是像新闻主持那样严肃或者说书先生那样随意。
音色:罗辑思维的语音基本以冷色调为主,因为要搭配思维层面的思考;高、中、低各频段的分布与控制力相对合理,虽然只有60秒的时间,但一般来说,解释性、描述性语句是采用低音的,冷静;而发问式和观点式都是高音的,强调。
4、用户分析
罗辑思维是直戳人性的:人都想不劳而获。可以将《罗辑思维》的影响者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想要不劳而获得到一定知识的铁杆罗粉,这类人想要获取关于历史、生活、经济、政治、就业方面的一些干货,但又不想自己去读大量的书籍,那么逻辑思维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再好不过,上厕所的时间、坐地铁的时间,就能听一段、读一篇;
第二类是逻辑思维的“观众”,比如有一些人不听,但会在朋友圈里发,以显示自己的修养,给自己“贴标签”,这类人是“观众”,也就是围观者。
第三类是商人,会以罗辑思维为谈资,以互联网思维鼓吹自己的员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营销价值是他们的嘴热心的,这类人同时还关注小米、锤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