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每天看书摘
《人·地·城》作者:徐远
徐远的《人·地·城》。很值得细读,有知识,有观点,在中国这种语境下不为权贵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教授真的不多了。书中详细的论证了人的自由迁徙的作用,土地在人类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农民的一些权益。
本书主体内容是澎湃新闻的专栏文章,确实干货满满,让我彻底看清了人地城与产权的重要性、科学的解释了城乡差距的由来,从而懂得了城市化的重要性。土地与增长,是一个农村孩子的梦想与情怀,与学术的商品市场格格不入,亦不能为稻粱谋。“理想主义的最后余晖”,书中能够看到徐远踽踽独行的旅程。
精选书摘
1.佛曰:“已知”是一种“障”,阻止人们获取新的知识。“已有”,又何尝不是一种“障”?何况,在新的技术革命以前,这种障碍真是很大的。
2.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是人口在城市里聚集、居住、工作、生活、思想,形成内生的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迄今为止的城市化,不过是允许农民进城打工,作为城市的劳动力和过客。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或许才刚刚开始。
3.旧石器往往是尖锐的,如矛、刀、斧,用于砍、挖、切等动作,适用于狩猎,捕鱼,或者耕种。新石器则多为“容器”:瓶、罐、瓮、桶、钵等等。这意味着,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多余的食物可用于储存。陶器的出现,使得“容器”更加多样和好用。
4.金融”无非是今天与明天之间的交换。把今天的财富“储存”起来,换取明天更大(也可能更少)的财富,这不就是投资吗?金融,无非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储存”而已。
5.经济分析当中,城市和乡村最大的区别是商业。
6.我国不同,各大中城市都有政策限制新移民落户,农民工进来,只是提供劳动力的。等到城市不需要他们了,他们就得离开。这赤裸裸的歧视,竟然是明文规定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城市承载力不足,教育、医疗、养老、交通、水、环境等资源都有约束。
7.人类的大部分精力,其实没有用来生产或娱乐,而是消耗在猜忌、争斗之中,这才是这个物种最大的悲哀。
8.城市出现的另一个基本前提,是运输技术的进步。
9.有更好的用途的时候,国家就会用一个很低的“成本价”收回去。换句话说,所谓的“农村集体所有”,其实不过是“农民集体代耕”。
10.有人说,战争、奴役、种族灭绝,这些都不是文明,而是文明的排泄物。说起来,这些当然都是可憎的。可是反过来说,没有文明的排泄物,又哪里会有文明呢?人类的文明史,其实一点都不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