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的是手里有一把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这句话,对心理咨询师尤为如此。记得刚接触心理学时,我也很喜欢对别人做野蛮分析,套用自己所知无几的理论,去发掘别人的问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李老师在课程中反复强调,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要有自知之明。到底是为了帮助对方,还是想要显示自己?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一个起码的觉察,才能看到自己助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圣母情结的背后,往往是我们试图从对方身上索取自我价值感,这并非完全不可,而是需要被清楚地看到,要知道有多少伤害都是打着“我是为了你好”的名义实施的。
缺少觉察,我们会一厢情愿地以为是在帮助别人,却不知自己给对方造成了很多困扰。
前几天,微信群里有一个朋友,动不动就发微信读书组队的链接,另一个朋友提醒他,不要发这种软广告。他很不服气,觉得不仅是为了自己好,还给别人提供了方便,大家一起组队免费读书,这不是好事嘛,怎么就变成了打扰呢?
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需求。对有些人来说,与其这样花时间,费精力去组队,还不如买一个会员,就不用再麻烦别人了。凡是能用钱解决的事情,何必要浪费别人的关注呢?而发链接的那位朋友则认为,我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别人,何乐而不为呢?同一件事,两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为出发点,得出来的结论和感受很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我中心的,以为在助人,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特别是当对方压根不需要的时候,我们的自嗨只会招人烦,却又不自知,搞得像是占了便宜还想卖乖。
心理助人也是如此,当对方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没有产生求助的需求时,你硬要告诉人家你有问题,要解决,对方不但不买账,还会觉得是你有病。
于是,好为人师不仅仅是自以为是,还是缺乏教养。因为当好为人师时,我们心里装的并不是对方,而是自己,一个很大的自己。
所以李老师才会反复强调,要去发现和满足对方的需求,而不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以为对方也有同样的需求。
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每天微信群、朋友圈里都有铺天盖地的关于疫情的信息。对于足够理性的人来说,如果想获得关于疫情的最新信息,会直接通过值得信赖的官方渠道获知。而那些喜欢转发各种链接的人,表面上是关注疫情,实际上却往往是内心焦虑,想要通过转发来释放这种焦虑。甚至对于转发的内容不辨真伪,只要题目击中自己内心的软肋,就果断转发,结果造成了李老师所说的精神污染。
转发的人可能觉得我只是随手转发而已,能有啥危害,可是这些不靠谱的泡沫信息,不但会消费信任你的人的关注,还会给人留下关于你的负面印象。
作为心理咨询师,更要有自知之明。发现对方的需求,并且在对方有求助意愿的时候,才能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给对方提供恰当的帮助,这既是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一种自知之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