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其实想讨论一个话题,知识付费究竟是学以致用还是填补焦虑?这个论点是昨晚在家里看《圆桌派》中收获的一点灵感,另外一点是我平时也比较爱买书,但是真正看完的很少。
2018年是互联网逐渐衰弱的一年,但是在这一年知识付费可谓一路高歌猛进,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快速的灌输到青年人的脑子里,是大家都变得爱学习了吗?
先说说我自己,首先买书对于我而言是单纯的爱好,买书的原因很简单,有的时候会显得很随便,比如说我会因为书面的设计是我喜欢的感觉,综合一下他的书籍类型,但凡不是我讨厌的领域我基本都会买回家;有的时候会因为纸张的颜色,字体的排版,书本拿在手里的感觉而瞬间产生购买的欲望;有的属于二手知识,就是在一本书中看到了对另一本书的提及,比如在胡适的书上多次提到《资治通鉴》,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这是一般我会买书的触发点,但是有些书,比如说大家广泛传阅的书籍也就是普通大众很喜欢的书,一般我会自然产生抵触或者无视的心态,至于为什么?
Stanford University 的博士 Fogg 提出了著名的用户行为模型,FBM,全称是BJ Fogg`s Behavior Model。在这个模型中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因素,欲望(Motivation),能力(Ability),触发点(Trigger)。在动机和能力匹配的情况下,用户发生某种行为的概率就越大。
将FBM使用在知识付费的领域,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讨论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学以致用?或者是填补空缺?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区分知识,一部分是学了可以用的,对于自己的工作的确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还有一种是跟工作无关的,这些书是可以丰富一定的知识结构,成为你今后的谈资,又或许仅仅是我也读过的一种受。
记得有一天朋友来家里吃饭,饭后闲谈决定听听《逻辑思维》,我的账号是没有开通会员或者是购买任何课程的,鹏友就说他的有很多课程,听他的吧,之前买了也一直没有听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为知识付费,动机可能是想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工作能力等各方面,对于知识付费的唯一门槛就是花钱,现在无论是《逻辑思维》,《知乎Live》,《网易云课堂》普遍收费不高。其实这两个元素都是OK的,第三个触发点,也就是一件什么事情导致了你做出了花钱购买商品的动作,这个很重要。
Trigger 决定了你是因为什么愿意为知识付费,这个原因决定了是学以致用还是填补空缺。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为这些事情去付出时间和精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与社区,与商业社会营造的社会氛围都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