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住了十年有余的房子重新粉刷,我和女儿因此已在外借住1个月了。昨晚,把女儿安顿在表姐家,回到自己的“狗窝”,好不容易有点清净一下的时间。晚上9点多可以说是难得的黄金时间,却被一个电话打了70分钟。
本来以为晚上有人来问我点事情,15分钟说完总差不多了。没想到,这一环扣一环的,话茬起了头,对方就有点收不住,每一环都让我有些不知道究竟要我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后知后觉地排除:原来既不是要我这样,也不是要我那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这个电话打了70分钟,等我挂了电话也只有洗洗睡了。我还是很意外,现在的我一个电话为何要打(准确地说是要接)70分钟。对自己说:真能忍,怎么能打这么长时间。脑科学研究证明,男人平均一天讲7000个字,大部分用在了职场,回到家里与家人的对话一般都很简短,甚至常常是3字句。而女人平均每天讲20000个字,职场用不完或者干脆不上班的,势必会通过各种办法不停地讲,找各种机会讲,要想办法把这些话说出去。想必你也猜到了,70分钟的这个电话,是一个女性朋友打来的。
即便如此,就事论事而言,我仍然很惊讶何以一个毕竟与自己并无利害关系的电话能打70分钟。回想谈话的过程,确实是从一个故事的起源开始讲,每隔十几分钟看似有了一个结论,以为话题即将打住,却发现这个阶段性的小结并不是当事人的真正用意,而是为了引出第二轮的议题,以此类推。前面常常的铺垫,目的是为了让听者更了解和接受对方的观点,并顺着她的思路继续取得对她的理解,和她产生更多的共鸣。我多次想直截了当得问:那么你的结论是什么?你要我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总不见得只是为了跟我说说事情本身,只是空谈而不解决任何问题吧。
这个电话, 能打70分钟,要么事重要,要么人能侃。我想到了前几年,老公总是很容易打断我的讲话,明显有几分不耐烦直切进来问一句:你的观点什么?或者,那么你的问题是?你的结论是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他直截了当地批评我说话铺垫太多太长,讲好几分钟让人不明白我到底要干什么(目的)。他表示很不习惯这样的对话,会浪费听者的很多时间。他跟我说,其实听者未必对你的话题感兴趣,要先给别人结论性的东西。然后有必要的话,才展开详细陈述,了解细节。这一点,不仅是我跟他表达方式、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也极可能是工作风格的很大差异。也许这几年,我已经受到了他的影响有所改变,越来越接受他的建议并减少自己说话当中的冗长铺垫。这可能确实更有利于职场高效沟通的做法。
一个工作电话, 打70分钟是种本事;若是打成7分钟,也许更好。这背后是工作风格的差异,对时间价值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