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简单的双盲实验,现在有个数字转盘指着65,问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占比多少。然后以同样的问题问另一个小组,不同的是把数字转成10。你猜这两组的答案差多少?结果一组占比45,二组占比25,为什么只改变了转盘的数字,结果就差了近一倍?
心理学家解释这是锚定效应,那为什么会产生锚定效应?
斯坦诺维奇表示,他以卡尼曼的双系统为基础创造了三重加工心智模型,分别为自主心智(直觉)、算法心智(智力)和反省心智(理性)。普通人达不到理性大脑的原因之一就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还停留在原始时代,现在这套方式已经过时了。所以大部分人依靠本能直觉,能不动脑子就不动脑子,简称不过脑子,学术点讲就是认知吝啬。锚定效应就是认知吝啬的表现之一,它还有几个好兄弟,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框架效应
什么是框架效应?人们往往对本质相同但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答案。
举个猴的例子,有个成语名为朝三暮四。就是一个老板想减少猴子的口粮,商量着早上给三个果子,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很生气。于是老板改口说那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开心大笑。有人可能认为猴傻,现在要说的是你的脑子可能和猴的差不多。不信你看这个实验,把100个“苹果”分给200个人,200个人顺序排队,先到先得。现在把200个人分为2组,前后100人各一组,难道就要放弃2组吗?
人嘴两张皮,好的你能说成坏的,坏的能说成好的,就看你怎么说,不同的说法带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彼之良药,我之砒霜。就如同样的1000块钱,一份是捡来的,一份是自己辛苦挣的,你说对这两份钱的态度能一样吗?这都属于框架效应。
我方立场偏差
什么是我方立场?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在评估证据、道德评判、评价他人时,人们常常受到偏向自己的立场偏差影响。
打个比方,就类似于别人买股票,你说什么根据客观的投资理论,这股票买了肯定跌。到你买的时候,你就感觉像那电视里的主角似的自带光环,你的股票肯定涨,哪怕跌停了,你还能自信的说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之前看过电视上猜词接力的游戏,就是第一个人看到一个词语然后以自己的方式表演传给下一个人,一个传一个,让最后一个人猜。当时作为一个观众,看到传达过程中动作的夸张演变笑得乐不可支。现在想想,这不就是我方立场偏差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你以为你表达的很清楚,其实对方根本不理解,于是出现了传播过程中的大变样。现在的互联网产品不都流行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角度看待产品吗?其实也是为了弥补我方立场偏差。
认知吝啬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生动形象的东西更吸引人的注意力,证据就是图片永远比文字更让人印象深刻。
人的大脑还没进化完成,认知吝啬的问题还需要用你的脑子压制住,多动动它,别让你的脑子成为摆设。未来可能需要学习利用进化的理论提升你的脑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