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很少会耐着性子不跳读,而能一口气读完几十万字的小说,《荆棘鸟》除外。这部诺贝尔文学奖大作,有人说堪称澳大利亚版的《飘》,而我觉得它对“情”这个字的阐释,可能在《飘》之上。整部作品,以典型人物为章节,讲述了一家三代人的个性、选择和机遇。正如译者所言,《荆棘鸟》把“情”这个字,刻画得淋漓尽致。
荆棘鸟,是一种在高光时刻,将胸脯扎进荆棘之中唱出最动人曲子的一种鸟,它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犹如这部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虽然看似差异巨大,实际殊途同归,各自奔向自己的荆棘,展开了生命的绝唱。这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对梅吉和拉尔夫神父的人物刻画,对澳大利亚佛罗海达这篇土地的描写,小说中的爱与背叛,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环环深入,引人心驰神往。
![](https://img.haomeiwen.com/i5868763/ea4ea003420c2183.jpeg)
我无异于为刻意记录而翻看小说中作者的名字,故事发生的年代场景,某些故事的细节等。我只是把这本书放下之后,对这本书有种久久不能平静和忘怀的情感。我无意于向他人推介任何内容,只是觉得遇到这本书,遇到它的作者和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女性,由于遇到一位人生知己。
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今天的我们(包括自己)经历过或正在、即将经历的一些东西,其实历史中、故事中的人物,何尝不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隔着时空而足可共鸣。我喜欢这部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他/她曾经老谋深算,还是懦弱愚蠢,是冷若冰霜还是表里不一,每个人都收到煎熬,每个人也都奖赏。
![](https://img.haomeiwen.com/i5868763/447109d6a613b537.jpeg)
创作,即便不是全部来自于作者的经验,至少有过身临其境般的感同身受,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入木三分。读者,之所以有深刻的共鸣为作品所感染,少不了内在心弦被波动,弹奏,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处境。读书之乐,在于关联和想象的思维愉悦,一在遇到弹拨你心弦的故事,二在故事中继续遐思自己的可能人生。
《荆棘鸟》毫无疑问,就是这样扣响我心弦的作品。虽然它对不同的人,意义不然有所不同。是不是,最好的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也是写给自己的,最好的遇见或许是竟有一个她,早已替你写下这样的作品,等待过无数的日月之后,终于等到了你,等到了你的捧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5868763/dca5eddf84436eb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