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追寻内心的平静

追寻内心的平静

作者: 萧珩 | 来源:发表于2021-09-01 21:17 被阅读0次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这个辩论性质的话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比较公允的说法是“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王阳明)。简单说就是真知行不难,行之则为知。
    当然,以上的说法只是比较公允的说法,如果真那么确定的话就不能作为辩论赛的辩题了。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表明,真知也未必能引发行动,反过来,行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认知,这就是现代管理学所谓的“认知不协调”。
    介绍完“认知不协调”这个概念我就可以开始分享《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了。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理论性不强,但可操作性极强,是属于典型的行为影响认知的类型。因此,读这本书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其中的理论,而是将书中的方法直接应用到实际中,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始于沟通,终于修养,修成之后收货的将是内心的平静。

    什么是暴力

    暴力分两种,一种是行为上的暴力,如打架斗殴等,另一种是语言上的暴力。而语言的暴力也分两种,一种是显性的暴力,如发飙、谩骂等,一种是隐性的暴力,比如质问他人。
    上述暴力类别中,隐性语言暴力的伤害往往更深。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在接受隐性的语言暴力时,无需特地识别,内心的感受马上将其解读为攻击,从而进行反击。内心世界的平静在这样的攻防之中遭到破坏。
    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提到,人身上有大约七、八分的动物性,两分的人性,再加半分神性。人之所以会用隐性的语言暴力,同时遭受隐性的语言暴力时立即反击,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兽性的部分。而非暴力沟通就是遏制兽性,让人性发挥作用的工具。

    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

    书中将非暴力沟通的运用分解成四个要素。学习并运用这四个步骤,这本书的精髓就算是掌握了。

    1. 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观察,观察沟通时客观的现象,对方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一观察的过程不做任何的评判,只是观察。
    别看简简单单观察二字,其实这是整个过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
    万事开头难,观察作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环节的难点有两个。
    第一,前文提过,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暴力沟通,根本原因在于兽性的那点点基因在发挥强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静下来观察十分困难。可以说,一旦开始观察,人性的部分已经开始主导作用了。因此我认为,在践行非暴力沟通时,我们最好也分步进行。先花大块的时间练习在沟通中观察,让自己人性的部分时刻在线,让这个过程从主动进行到不知不觉中可以被动实现,那基本上这个练习就成功大半了。
    第二,这个观察要求要客观,不做额外的评判。这个也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生而为人,我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在观察的时候不免会引入自己主观地判断,而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要客观地进行观察。举个例子,你如果说布玛开车太快。这个就属于判断而不是观察。客观的观察应该是这样的,布玛的车速达到了100km/h。
    关于这一点,之前在听《冬吴相对论》时,梁冬有提及一个叫延迟判断的做法。当我们观察一件事情的,先多多了解关于他的细节,听听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同时不要做出自己的判断,等一段时间后再来判断。当这个事情有了一个结论后还可以回顾延迟判断的这个过程,对比下自己的第一印象和事件的真实面貌有怎样的偏差。
    所以,千万别小看“观察”二字。先花一定的时间把这第一步骤吃透了再来进行非暴力沟通后续的环节。
    书中一直强调和他人交流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倾听,当他人遭受困境的时候切记不可听几句话就说“我明白你的感受”,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不加评判的倾听个体和个体是有差别的,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个体的体会不可能完全一样。人们总是试图用一句“我懂你的感受”来拉近距离,但这样往往会让局面更差。我们真正要做的安安静静地听对方把事情说完,倾听的过程告诉对方自己有认真在听,有在试图了解他的感受。这其实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部分:观察。

    2.感受和需求

    感受和需求二者可以说是共生的一体,感受源于需求,需求满足了,感受随之而变。在非暴力沟通中,对于感受和需求的分析是建立在观察之上的。这也是我一再强调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最关键的是观察。观察的时候我们察人也自察,同理,在分析感受和需求的时候也是同时分析他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到一个解决之道。暴力的源头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只有在源头上下手才能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里作者建议我们多记一些关于表达感受的词汇,关于感受的表达越清楚,听者越能感同身受。比如,当我们表达满足时,可以用: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其次,基于感受的表达分析背后的需求。这个分析的难度视情况而定,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可以说这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如果无法了解谈话者内心真实的需求,很多时候谈话只是空谈。

    3.请求

    请求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时候,作者告诉我们,直接表达是最有效的。
    问题在于,当内心的平静被打破时,人们原始的基因往往在起主导作用,此时表达需求时往往是采用反问的语句,甚至是拐弯抹角、语气中带有质问指责的成分。而同时,人类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就是在遭受指责时反击。仔细思考下上面的沟通模式,就是一个死循环,指责-反击-再次攻击-反击,无休止的暴力沟通。
    所以,当我们表达内心的需求时,采用直接了当的表达是最好的。我这里举例说明下。
    暴力沟通1:你把房间收拾下都不会吗?
    暴力沟通2:你非要把房间搞这么乱吗?
    非暴力沟通:房间现在很乱(观察),我很难过(感受),因为我喜欢整洁(需求),你能不能帮忙整理下房间(请求)。
    暴力沟通就不多做解释了,重点说说非暴力沟通。我第一次在书上看到这样的表达其实挺别扭的,第一反应是如果人和人都这么沟通的话尴尬死了,而且完全没有效率。但是,我仔细思考后认为,这个沟通模式真的是保持内心平静的不二法门,无需过多的理论解释,当你开始这样的沟通,人类理性的那一部分已经占据了主导作用。如果觉得尴尬的话,我觉得从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入手就不会那么尴尬了。
    书本总结到这里,其实主题已经总结清楚了,接下去就是不断的练习了。通过练习将书中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达到行为影响认知的结果,即本文开头提及的人之不协调。
    查理芒格说过,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如果你想获得幸福,想想做哪些事情会不幸福,然后避免做这些事。书中举的一些隐性暴力元素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反过来想,然后去避免这些暴力元素: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这四个里面我觉得有必要重点说说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

    在沟通中加入道德评判,用对错的视角去分析,这种分析忽视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如上所述,非暴力沟通并不关注对错,非暴力沟通关注的是感受和需求。
    刘德华有句歌词:“面对,我的右却是你的左,也许,你的对却是我的错”。在道德评判的时候,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这是大部分暴力的根源。然而,对错真的不是那么绝对的。书中的有一句话值得大家反复阅读: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避免道德评判,一切从感受和需求出发,这才是非暴力沟通。
    其实,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最后,分享一个书中我认为很有用的做法: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第三步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

    这个做法我认为非常实用,因为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暴力的源头。日常生活中的高频激发源,如果不彻底解决,内心的平静将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只有解决的暴力的源头,才能收获内心的平静
    关于这本书就总结这么多了,说得再多不如勤加练习。坚持非暴力沟通,定能收获内心的平静。至于练习个三五年会有怎样的效果,等我三五年后再来报告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寻内心的平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we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