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血染的红军

血染的红军

作者: 温中峰 | 来源:发表于2018-03-26 10:39 被阅读0次
血染的红军

血染的红军

——我读《喋血湘江》

      “历史,有时就像小孩一样,跌倒了再爬起来,才能长大成人。”

      开篇,我便与彭德怀的侄女彭钢、左权之女左太北、黄克诚之女黄梅、罗荣桓之子罗东进、陈赓之子陈知建等二十余名开国元勋的子女“站在”一起,从他们的视角、循着历史的轨迹、沿着作者的思路从头感悟这长征中最惨烈、最悲壮的战役——湘江战役。

      你想象过一个师所有团级以下指战员在一次战斗中全部牺牲吗?

      你能想象两任团长在同一天牺牲吗?

      你有想象过敌军打到我军团部指挥所门口还在激烈战斗吗?

      而这所有的情形都出现在湘江战役中。新圩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的三大阻击战。“新圩阻击阵地,冤家路窄,红五师与桂军大打出手。两天血战,红五师损兵上千,团、营、连、排干部伤亡殆尽,猛将李天佑洒泪。”光华铺阻击战的原址处,公路两边一马平川,只有一个孤伶伶的小山头,善于打游击战丛林战的红军居然在这里阻击了桂军整整两天。“左太北:‘父亲当时在红一军团,湘江一战,红一军团损失过半!我一想到那些牺牲了的可爱将士,就忍不住流泪,我将在心底怀念他们。’”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脚山铺阻击战中左权等数名共产党高级将领跟敌人白刃相接,是警卫员发现敌人距离军团指挥部几十米才通知首长仓皇撤退,是林彪心有余悸地感叹差点成为敌人的座上客……

      客观的讲,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奇迹。反围剿的失败,注定了长征的开始。但没人知道,这一走,就是两万五千里,而湘江之战更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上起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后接遵义会议,战役持续短短几天,却足以改变历史进程,在三年的长征路中大放异彩。《喋血湘江》的作者用纪实文学的方式将湘江战役全景式地为读者呈现,既有局部细节的刻画,又有整体宏观的描写,既客观又生动,既详实又准确,切入点新奇,叙述手段丰富,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比如书中特别引用黄梅原话:“在预想中湘江水面应当是非常宽阔的,没想到眼前的湘江仿佛一弯静水,并不起眼。我想在这种并不险峻的江面过江,我们还是牺牲的那么多人,可见当年的战争有多么残酷、多么艰苦!我为不怕牺牲的红军将士流泪,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从这一段引用中,我们可以从侧面感受到战斗的艰辛和困难,想到江水从我脚下流过,前方机枪密布,向我袭来的子弹密不透风,简直快要窒息。血战湘江,对我这个追忆者而言都是一种痛苦,更何况亲历者。

      作者也直接吐露了湘江之战的残酷。“蒋介石把湘江当成绞索,调集三十万重兵布下天罗地网——铁三角口袋阵,欲把湘江变血江,一举聚歼朱毛红军。” “‘这次,一定要让毛泽东无路可逃!’光头男人一掌重重地拍在身前的桌面上,两唇一抿,冷峻的目光中射出腾腾的杀气。”从直截了当的表达中,我们仿佛置身案前,真切感受到那翻腾的杀气。

      全书在引经据典的基础上,不仅真实地还原了历史,还将史料灵活地运用于行文之中,并恰到好处地辅以大量珍贵图片,使其充满可读性和新鲜感,给那一段历史的大门修得是厚重堂皇。蒋介石的电令,毛泽东的手谕,林彪的密令,罗荣桓的作战计划让人看得心惊胆战;阻击阵地、围剿图、各将领照片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彩色旌旗,发动机轰鸣声、指战员的喝令、刺鼻的硝烟无不让人身临其境。

      最初我是在湘江畔的,同各大将领子女一样,感概万千。随后,不知不觉中,我渐渐进入战役的节奏中。通读细品发现,书中将敌我力量进行对照的特点能让人对战役整体进行很好的把握,正如目录所陈列的:“阴霾桂北”、“铁流涌进”、“铁血阻击” ,《喋血湘江》的战歌随着蒋介石计划伏击、共产党计划突破和国共喋血于湘江三大主旋律而起伏着。

      湘江之战是短暂而又漫长的。短短几天,死伤数万,千秋万载,不能忘怀。

      我看到的是国民党的制度管理上的腐败落后,国民党党内各军阀四分五裂互相掣肘。

      比如白崇禧手下所过之处劳命伤财:“全州镇现年八十六岁的老人雷德铭说:‘我当年就是十万筑坝堡大军的百姓之一。国民党县政府规定三丁抽一出工,若不去则交银。我那时十三岁,挑不多砖,要从这边河挑到对面钵盂山顶,一块砖有二十斤,我一天只能挑一担。’”

      我看到的是共产党人的团结一心坚毅卓绝,虽困难重重但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比如红军在长途急行军后马不停蹄地加修工事:“不多时,山岭上、松树下沸腾起来:

   刺刀、马刀、大刀、柴刀,五花八门的砍刀乒乒乓乓的砍伐声响彻山岭。

   铁锹、锄头、挂耙、洋镐,各色各样的农具咣咣当当的挖掘声回荡山谷。

      战壕在一段段延伸,鹿砦在一根根竖立,战士们顾不上强行军的疲劳,顾不上辘辘的饥肠,扬刀奋镐,挖战壕、修掩体,紧张地构筑着防御工事。”

      然精彩之处不绝于此,给我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作者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还原,对共产党内部高级领导矛盾冲突的点缀,对战场环境氛围的再现。继续看 :“‘你这是消极的逃跑主义倾向’李德铁青着脸,狠狠地瞪了周恩来一眼。”短短一句话,把尖锐的气氛烘托到极点。再比如:“岭上长满了碗口粗的小松树。密集的松树下,遍布着枯黄的松枝针叶;稀疏的松林处,长满了齐腰深的灌木丛。小山岭的南面到界首,是一片更低更矮的小丘陵,根本无险可守。脚山的北面到全州县城,则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不仅无险可凭,更有利于大兵团的展开。脚山一带原本就是古战场。明末清初时,李自成的部将郝摇旗曾在脚山大败清兵。清初吴三桂叛乱,曾在脚山与清兵鏖战。”这时,脑海中浮现出苛刻的战斗环境,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

      正是这些延伸、想象、推理、陈述将整个战役的总体布局和细节构成雕琢得精妙生动,我才能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战火和有血有肉的灵魂。

      实际上,湘江战役不是成功的,尽管如此,全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湘江战役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从全局出发的整体意识和服从命令和听从指挥的铁律,这一条条血与火熔炼出来的作风和经验绝对是无价之宝!

      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精神是历史上空前的伟大精神,湘江战役几乎检验了所有的长征精神。今天,战役已经过去80多年,但丝毫不影响,这种划时代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所必需的条件,是伟大人民幸福、伟大祖国蓬勃发展的精神支柱。

      起初,社会黑暗动荡不安,共产党人几十名,全都是人中龙凤。

      长征结束,大浪淘沙,共产党员上万人,个个是英雄好汉。

      现在,几千万共产党员,谁来继承长征精神,如何发扬长征精神,为什么要学习长征精神?

      我想,《喋血湘江》已经给了我答案。

      “湘江之战,遂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史上永恒的伤痕,但年幼的共产党从此长大成人,并逐步走向辉煌!”


2016年11月5日于绿春

相关文章

  • 血染的红军

    血染的红军 ——我读《喋血湘江》 “历史,有时就像小孩一样,跌倒了再爬起来,才能长大成人。” 开篇,我...

  • 丢弃【闪小说】

    湘江的水已经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成了红色。 蒋介石又一次看到了消灭中央红军的机会,那就是在桂林以北的湘江之滨。而红军...

  • 红军赞

    是谁舍弃亲情不辞劳苦来到红军? 是谁用鲜血染红了国旗? 是谁用血肉之躯建起坚固的城墙? 是你们一一红军! 纪念馆里...

  • 丢弃(闪小说)

    湘江的水已经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成了红色。 蒋介石又一次看到了消灭中央红军的机会,那就是在桂林以北的湘江之滨。而红...

  • 杜 鹃(外一首)

    杜鹃花开望子规,子规啼血呼“民贵”。 望帝西山闻民冤,化鸟入殿啼血泪。 红军长征过湘水,血染湘...

  • 写在洪一乡采桃节

    写在洪一乡采桃节 吴晓华 其一 知是红军血染成,蟠桃熟透以为荣。 诸君采摘应珍惜,树有霞生天有晴。 其二 老区不老...

  • 七律.西域老穆铜川行

    风暖同官万物新,桃红柳绿草茵茵。 青花瓷碗容三尺,古镇陶墙写史尘。 鬼斧箭穿薛寨险,红军血染丹崖峋。 七旬老穆携妻...

  • 红军

    为什么那时候革命已经看不到前途了,还有那么多贫苦农民愿意跟着红军走? 为什么红军的战士都那么不怕死,经常一个排、一...

  • 红军

    如果走的山麓够多,能看见更多次太阳,能见到云雾消散后的绿色之路,不至于被迫耕作,虽在梯田上也无缘于朝阳下的故土,那...

  • 红军

    红军强坚不怕寒, 万水千山无不秀。 就算鬼子伏冲来, 日人数多不过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血染的红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wl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