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大学毕业的前一年,我是准备考研的,无奈,一战失利。本打算待在家里闭关二战的,谁知道一个还不错的工作就这么砸在了头上。那时候很没出息,忍不住这几千块的诱惑,就想着说一边工作一边考研了。
但真正工作了以后,作为一个新人的我,似乎真没什么时间去复习。每天除了上班之外,下班之后还要找跟工作相关的书籍学习一番。在人生的这个大学堂上,忽然发现跟大学不一样了,我没法抄别人作业了,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去摸索。
工作之后,遇到的人形形色色。我也一改往日的羞涩腼腆学生形象,成为了一个还算能谈能说的职场人。这算是工作之后我收获的第一份惊喜吧。这时候明白了,社会也是个学堂,只是那些隐形的“教师”藏在一个个不明显的角落里。
在这里我依然可以学习我喜欢的专业,因为各种工作的相互交融,需要探索的知识领域似乎比以前更广阔了。我经常用收集癖来形容自己。无论是对实体的物,还是对虚体的知识,只要知道了,就非得探索二三。
曾经看过一本书,里面对人才的定义有好多种,还记得有两种人才分类:一种是钉子形的,一条路摸索到尽头那种,专业精尖型人才。但我似乎从大学就注定了,只能成为T字型的人。就是有自己的专业的地方,但是不愿真的到达金字塔尖,同时又对其他知识感兴趣。
大学学的是工科,但是经常做完作业,学明白该弄懂的,经常喜欢看金融、管理类的书籍,心理学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学科。所以后来没有一心考研,可能与此也有关系吧。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科学家,但似乎长大之后作为一个好奇宝宝的我,只能成为一个收集癖患者。
当初最看不上的T字型人才,现在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但我无悔。从跨职能工作的时候总能跟专业的人聊上二三,他们专业的专业词汇对我来说不再像是黑话,这种感觉也挺不错的,这也为我成熟的与外部门建立联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接触专业面之外的事情还有个好处就是,当行业或者公司有什么新动向之后,对于全局的把控更好了,能更好的在全局中找好自己的定位。从而,也为日后的管理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