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古老而年轻的一门学科,美的本质是什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生活当中我通常也以为美是漂亮的姑娘、美是如画的风景、美是精致而惬意的现代生活……不一而足,
自修了《美学原理》这一课程,才发觉这些见解是何其肤浅。这一乍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却自美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从没有过公式、公理一样十分明析而无庸置疑的结论。而我这里所说的平凡之美似乎也有悖于美学愿理关于类型和形态的划分,并非想作什么诡辩谬论,也只是从美学的原理出发,叙一简单的学后之感而己。
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客观物质属性及社会生活中探究美的本质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代表唯物主义这一派美学最大贡献的是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从现实生活中去探索美的本质,他的这一学说为现今许多美学家所推崇,作为十九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卓越代表,他坚决反对当时流行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理念论美学,竭力倡导抛弃空洞的理念,尊重客观生活的现实主义美学和艺术主张。他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文中指出“真正的最高的美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他说: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的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我们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那就是生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
既然“美是生活”,那么美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做出过多的解释,而生活又是我们最熟悉的、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重复的。英雄豪杰,生如夏花;帝王将相,纸醉金迷;禅林隐士,溺于山水;文人墨客,激扬文字;贫弱百姓,水生火热……然芸芸众生,何处才是生活的真谛。自从人类摆脱蛮荒时代,从野蛮走向文明,审美意识一直伴随着人类。人们对美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或是一种“高高在上,不愿落后”的“在上意志”,或是更文明了的对崇高、华美之类的追求。追求总是无止境的,或是“崇高”之后仍振聋发聩的呐喊,或是无为之后陷入对生活的愤愤不平。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人类的“贪”和“争”归结为物质文明的丰富,而颂扬原始的纯净美。陶渊明、谢灵运摈弃了世俗的纷争华美,而醉情于山水,隐于桃源中、南山下,崇尚一种隐逸美,大隐而隐于市。繁复纷争,欲望无边,沉淀之后,平凡才是真美,功名利碌,终归尘土;轰轰轰烈烈,也终究要归于平凡。没有人喜欢大起大落,然而平凡之美却有得一番繁花落尽才显後劲。繁花落尽、有人来得早。生如春花亮丽死如凄凄秋叶那是极端,平静淡薄的生活中吁叹清苦而无眠少呐那是自寻烦恼。涓涓流水,从磅礴到平缓,直至归于湖中的水平如镜,偶有半点涟漪,拔动心弦,平凡得慵懒醉人。坐看风起云涌,任他骤雨雷电,我自品一盏香茗,让雨帘挂上我的眼帘。
在美学原理中,从审美形态来看,美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审美范畴来看,美可以分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很早就形成了崇高与优美这两种审美倾向。例如田园诗旨在优美,边塞诗旨在崇高,“古道西风瘦马”,“大漠孤烟万仞山”与“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江南”,一直被视为崇高与优美两种风格的代表。诗、词、曲、赋亦分婉约、豪放两类,即相当于崇高与优美两大审美范畴。由此看来,平凡似乎仅仅是生活的一种状态,而不能成其为一种美的形态和范畴。崇高与优美固然是生活的提炼,是人们追求的美的理想,是美的发展的方向,但正因为是理想和追求,在追求之后难免会有失偏颇,甚而至于会忘记生活的本身、生活的基础之所在。崇高毕竟只有少数人能做到,优美也常常只处于一种理想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望其项背,而平凡的生活着那才能真正成其为一种美的风景,毕淑敏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每个人其实都是一道风景,并不仅仅为优美而存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带着崇高的美的理想而平凡的生活着,社会需要的是我们在每一个自己的岗位上,在生活的每一个节点上做好自己,做好本职,那就能成其为美,成其为每一滴晶莹的小水珠凝结成的整个世界的美。所以生活的真谛其实在于平凡,美的归宿也只能是平凡,平凡就是一种美。
美学曾长期从属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文艺学,在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之前,美学从来便是哲学的分支。在古代美学的发源阶段,美学主要出现在孔子、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专著中,这些美学家他们首先是哲学家。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美学研究最科学的方法论。孔孟从形而下的方面谈到美,谈到怎样尊师重教,怎样做人治国等等,那是小的智慧,是人们看得到的具体的可以学的。老庄从形而上的方面谈到美,那是一种大智慧,是宏观的,本质上的,不能学的,比如老子所说的“不争”之美,庄子则推崇“至乐”、“天乐”。美的探索亦是多元的,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哲学上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的,总是矛盾对立的,在生活中我们实际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大利或许背后就是大弊,怎样趋利避害,寻求平衡,使利大于弊这是我们所要做的。对于生活本身,平凡就是一个平衡的支点,不同于崇高优美,更不同与委琐低下。平凡就是生活的一条河流平静但滋润而有味道。
这里举一个例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解放区文学史上,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本是积极的,“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具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也正因为如此,丁玲、王实味、艾青等人反映革命存在问题的批评性文章受到压制,王实味甚至因为无端的上纲上线被批斗处决了,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解放区再没有批评性的杂文产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何本来积极向上的,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适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文艺政策会带来如此负面的影响呢,就因为是一种极左的,一种追求美的极端,一定程度上也就丧失了美。所以我不赞同那种为了追求美而不考虑有可能丧失美的观点,崇高优美是美学所要研究的,所要肯定的,也是我们所不能失去的,是对美的本质的提炼。但我们同样要尊重生活,尊重这美的本源,这美的本质的由来。从哲学的观点出发要寻求一种平衡,不是极左,也不是极右,把握住平凡,把握住生活,把握住人生,我们在世界的当中寻找一个支点,所以平凡是一种美,一种真真切切的美。
蔡仪在其美学专著《新美学》中提到:“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艺术美的根源,因此正确的美学的途径是由现实事物去考察美,去把握美的本质。”这同样是对“美就是生活”的一种肯定,美是生活,而生活又是大多数人的,是真实的,是平凡的。平凡之美不是超越,而就是生活本身。
风轻轻地吹着我的帆,天空飞过数只小鸟;山涧的清泉在我的心底响起,平凡的人追寻着平凡的梦;那平凡的美就在眼前。美学让我心灵透彻,原来美是可以这样描述的,原来美也就在我们的身边,原来美是可以追求的。让我发现崇高优美是一种美,我们必需有崇高的美的心灵(在这充满物质诱惑的现代社会里);让我发现平凡也是一种美,因为这就是生活,生活是美的,我们的心灵是美的。
平凡的生活着,体味那份温馨,那份幸福,那份舒适。这也许是你从来未曾体验过的,因为你陷在俗世纷争中无法自拔,因为你的迷茫,时时刻刻在你身边熠熠发光的宝你视而不见。成功之后的平静、亲情之中的叮咛、爱人之间的轻拥、告别时的挥一挥手,不经意间你创造了美,不经意间世界因为你并非有心的举手投足而感动不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