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就
有一个很好用的小“诀窍”,“如果(条件、触发点)......就(行动)......”。比方说,我早上一起床,就刷牙。再比如:如果到了十一点,我就上床睡觉(当然我很少可以做到)。
这个“策略”的思路,就是设定一个“触发条件”,让大脑的“潜意识”自行发动,而非动用“意志力”。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达到“无为”的境界。比如,你走路的时候,不会想,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可是走路,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需要身体和大脑协调一致的过程。
这个思路也是《Power of Habit》(中文《习惯的理论》)这本书里面,介绍的习惯闭环:cue->routine(action)->reward。
我就粗糙地翻译为:触发->习惯(行动)->奖励(奖励很重要,接下去会讲到)。
其实大量的时间是浪费在心里纠结上面的。
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接下来会有一个小时,我是先看看书呢呢?还是写作呢?是先和弟弟的玩一会儿呢?还是先看看姐姐的功课呢?纠结了半天,最后可能啥也没干,或者啥都干的不好。
所以,我现在给自己设定的心理暗示就是:每次有三十分钟的空档(比如弟弟睡觉了、或者有人照看弟弟),我就站桩。
人的三种需求
书中介绍,人有三种主要需求(这里说的是“主要”)。分别是:relatedness, competence, autonomy。
我粗糙地翻译成:社会性、自我实现、自主性。
下面是大意:
-
社会性:感觉和他人产生连接,爱和被爱。
-
自我实现:发展新技能、追求自我成长。(引申一下,所有的孩子天性都是热爱学习的、追求自我成长的。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好他们的学习热情。)
-
自主性:反应了你的“热爱”和“自主选择”。你追求自我设定的目标。(同样,“学习”是孩子的自主选择,一旦家长通过物质奖励破坏了这种选择,就会使孩子变成“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从而破坏了他\她的自主学习热情)
拿运动这件事来说,于我而言,它满足了我的:
- 自我实现需求(感觉自己可以坚持、对自己满意);
- 自主性需求(运动是我自己选择的,并没有人逼迫我运动。不运动的话,老板也不会少发工资给我,嘿嘿)。
于是,每次运动完,这两点需求得到满足,成为上述习惯的一个闭环,下一次还可以持续行动。
不要开始
书中介绍抵御诱惑的方法,就是:不要开始。我更喜欢英文的原话:stop before you start,书面翻译:在开始之前就结束(听上去好别扭)。
比如,你想减肥,决定不吃薯片。那么,就不要开始吃薯片。因为,“不吃薯片”所动用的自制力,要小于“吃了一半停下来”所需要的自制力。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一旦开始吃薯片、就“停不下来”?起码我自己是这样的。不是说一定不能停,但是那一定是需要耗费脑力(自制力)的。
所以:不要开始。
于我来说,就是:不要停下运动。这次过年,种种走亲访友、吃饭晚、睡觉晚、生活不规律,有两天没有站桩。第三天想站(绝对耗费大量自制力啊),挣扎着站了二十分钟。后面两天才慢慢又恢复到三十分钟。
所以:不要停。如果真的某一天搞到很晚还没有站,那么,就少站一会儿,十五分钟,也比完全停下来要好。
最后来说一段励志的。
你可以达到你想达到的任何目标
完成目标需要两个条件:
1)采取正确的方法
2)花时间。
That's all。
因此,如果尝试了一段时间,没有达成目标,那可能的原因如下:
1)方法错了(这个方法不适合你)->那就改变方法
2)时间不够(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那就花时间、花注意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You can archieve anything you want, but you cannot archieve everything you want。
你可以达成你想要达成的任何目标,但是你不可能达成你想要达成的所有目标。
因为时间有限。
前面提到,达成目标的要素之一,就是投入相当的时间(有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可是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所以,需要取舍。
因此,
1)定义一个清晰、准确的目标。
2)不要同时追逐太多的目标。
其实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目标定的还不够清晰。
我想要健康的身体,那到底怎么样才算是健康的身体呢?是自己觉得精神抖擞、头脑清醒,还是一年不去医院?
事实上我并没有将我的“身体健康”目标定义清楚,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现在每天还是需要耗费意志力才可以“动起来”的原因。
因此,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把这个目标想透,让它真正在我的大脑建立沟回。
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很多人都想要“财务自由”。可是,到底有多少钱算“财务自由”了呢?是一千万,还是一个亿?还是不饿肚子、有一张床可以睡觉就可以了么?
我们不可能达到一个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标。
因此,把目标定义清楚非常重要。
以上提到的知识点,都是来自于《成功:目标和动机》这本书。
下面再介绍几本其它的书,对于促进我运动的帮助。当然,有一部分理论在《成功》这本书里面也有所涉及的。
一级反应(驱动)、二级反应(驱动)
《原则》里面提到人的一个反应和两级反应(或者翻译为一级驱动、二级驱动)。
- ** 一级反应是指:大脑不经思考作出的反应,即动物性反应。**
- 二级反应:是指经过理性思考以后的反应。
比方说,你想减肥,可是你又很爱吃蛋糕。当你看到一块蛋糕,非常想吃,这时,“吃蛋糕”就是你的一级反应(满足了大脑的愉悦感,同时也沦为了大脑的奴隶,这样说好像有点吓人),“减肥”就是你的二级反应。
再比方说,你想有健康的身体,想锻炼。可是,锻炼并不是很愉悦的(就像我的感受啦)。这时,“放弃锻炼”是一级反应,“想要健康”是二级反应。
因此,当我觉察到自己不想锻炼,我就会想到一级反应、二级反应,督促自己不能屈服于自己的动物性,而是要用脑子(脑子长着是干嘛用的?嘿嘿)、要动起来。
关于拖延症
《学习之道》里面解释人为什么会拖延,就是因为那件(被拖延的)事情,是你不喜欢的事情。因此,一想到这件事,大脑就会分泌出一种不愉快的物质,阻止你的前额皮层去采取行动。专业术语:杏仁体劫持,嘿嘿,很多人有演讲恐惧,也是因为“杏仁体劫持”。
一个“秘密”是:通常,人们在开始做一件(不愉快、不想做的)事的几分钟以后,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就会消失,你就可以“沉浸”在这件事情当中了。
了解到这一点,对应的解决方法就是:马上开始。
所以,我现在想到要跑步、要站桩,只有环境允许,就“马上开始”。
行为的改变
《蜥蜴脑法则》里面提到,要以行动而不是态度为目标。意思就是,不要尝试去改变人的想法,而是要改变行为。因为人们总是先做出某个行为,再跟着自己具体的行为来匹配相应的态度,因此改变行为比改变态度更容易。
我把这个理念用在“自我改造”上面。
这就像我现在所做的,先开始运动,然后在书中找理论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行为。哈哈。
《习惯的力量》
信念的力量: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超越你意识的力量(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你改变。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相信自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
关于意志力:意志力就像人身上的肌肉,是可以通过训练加强的。比如坚持每天站桩(锻炼意志力),那么晚点开始跑步,也会相对容易一点。比如我现在每天记日记(也是做锻炼意志力),那么站桩也会容易一点。
但是意志力是有限的,也会消耗殆尽。
因此,要珍惜意志力,比如通过前面提到的“如果......就......”习惯养成法,这样就不会动用到意志力(“如果...就...”调用的是潜意识),可以把意志力节省下来用在其他地方。
社群的力量:找到有相同习惯的小伙伴一起进步。书中用了“戒酒协会”的例子,一群有酗酒习惯的人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样就更加容易戒酒成功。
我嘛,在公司上跳操课还是有一群小伙伴一起的。站桩就自己一个人在家站啦。本来也想发展心心和我一起站的。不过试过几次她表示木有兴趣,也就作罢了。小朋友天性好动。这种“安静”的运动她不太感冒,还是随缘吧。
一次设定一个目标(或者,设定一个“主”目标):因为意志力有限,因此先消耗一定的意志力,养成一个习惯。如果同时追逐几个目标,意志力就不够用啦。
目前在心理层面,我的运动以每天以站桩为主。三天前开始跑步,每天二十分钟。慢慢来吧。
最后,想说一下,这次过年停了两天站桩。
当时正好有缘遇到南一鹏的《父亲》。里面提到南怀瑾老师对他孩子的教诲。他说:等你老了就会明白,其实每天的打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书中另外提到南老师对彼得.圣吉(著名的管理学大师,《第五项修炼》的作者)的指点,让他每天花一小时坐禅。
感觉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和指引。于是,我又恢复了每天站桩。
仅以此段作为本文的结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