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间聊天,第一句话就是:最近忙不?
我说:都没有时间看书和思考了
朋友说:这是好事啊,成长很快吧?
我只能无奈的点点头,好像这么忙如果没有成长,那就是能力弱,外加智商不足。
每个新人初入职场的时候,领导一般都会灌输一个观念——不要在意薪水,要在意成长。这些领导的话,成为职场新人风雨无阻加班熬夜的原动力,以为这些随着辛苦水到渠成,吃尽苦甘甜必来,可事情好像并不都是这样,到底为什么呢?
尽管有些时候生活观念的成长更加重要,但我想大多数时候职场成长显得更加迫切一些,毕竟职场是要供给生存的。
2014年的时候,进入一家公司有幸见到了我的恩师,她的育人方式基本上属于稳健型,先安排类似助理工作的活给我,通过评估之前的完成结果,然后酌情加码新任务,可是对于初入职场的我来说,几乎每件事都干得挺烂的,自然没有什么挑战的任务交到我手里,这个过程中恩师还采取了聊天的方式,以此了解我对工作的想法,并想办法采取对应的策略打通思想上的障碍。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逻辑上很成立的职场辅助成长方式——训练加码+反思结果,典型的刻意训练方式!
但奇怪的是,我在这样的方式下做事情变得既缺乏创意又缺乏耐心,整个人天天陷入到可悲的气氛中去,形成了可怕的低效循环!最后走出这种怪圈状态的,经历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接受了有截止日期的超大项目,第二件不断拓宽社交圈,拥抱陌生职场环境。
梳理一下,恩师的职场训练方式到底对成长是否有帮助?答案肯定是正面的,那为什么在我身上效果并不明显,我的理由是时机不对。思想完全不是当时量级的我所能够真正理解并落地的,同时又缺乏足够的犯错机制,导致机械形式的学习,无法移植能力去其他工作上。
总结下来就是决定成长有具备两个要素:超强的容错机制和丰富多彩的思维角度。
超强的容错机制,要求我们能够时时刻刻反思周遭的一切,并不断尝试一些事情,直至达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可能好可能不好,没关系反思这个结果背后的重要因素;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万里路的深义在于见到不同类型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类型的见识,思维自然会更加开阔!
故事和总结虽单薄又无趣,但是我真实感触所得,已然道出我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