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识字比一般的同龄人都早,从小极爱看书,一开始在上幼儿园时,还大多是看“小人书”这种图册类的儿童读物,但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就逐渐过渡到全文字的书了。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课外书”和“闲书”是同义词,所以常常被长辈戚说成爱看“闲书”。
现在回想起来,被父母说看“闲书”的记忆,居然一次也没有,所以才可以不分种类地把家里能够得到的书,照单全收吧。
那个时间读书几乎是没有选择的,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居然没有一本是无用的——
种类繁杂的故事书、科学画报杂志、文学名著、推理短篇、趣味物理、趣味化学、IQ测试、童话大王(没错,就是郑渊洁一人写了30年的那本杂志)……
其结果之一就是,上中学二年级第一次有了物理课的时候,别的小伙伴都为这门全新的学科头痛不已,而我翻开课本却发现,里面的知识都是原本就会的……
2.
小荻老师的喜马拉雅课程下周就要上线了,讲沟通。
看了我荻抢先版的预告,突然想到一个亲身经历,就在荻总小伙伴群里讲——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我收到一条短信,是我所在的一个社团中某人发来的。
我从内容中知道了对方是同个社团的成员,但号码是陌生的,我不知道他是谁。
于是,我回了条短信:“你是谁啊?”
结果,有一天从别人那里,我听说他对我非常不满,原因是他发短信通知我消息,我却给他回了一条——
“你谁啊?”(请自行脑补个趾高气昂的语气。)
而其实本宝宝在发短信的时候,明明心里是这样的——
“你是谁啊~~”(萌萌哒笑脸)
……
好吧,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在“非见面”环境下说话,都要先想想这句话可能被理解成什么语气,然后加一些适当的表情和语气词,尽最大努力避免误解。
尽管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像个逗逼,但总比莫名其妙被误解和讨厌不是?
直到今天看来,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3.
当年我学习PS,纯粹是因为大学快毕业没事干,想找个看上去比较酷的本事学学。
虽然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这玩意将来用不用得上,但正是因为不知道,才有无限的可能性。
于是就学了,然后一用就是十年。
直到今天,我在工作和业余生活当中还经常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这门手艺,时不时地还能变个现。
其实当年同一时期除了PS之外,我还学了——
flash/firework/dreamweaver/coreldraw
有些直到现在还在用,有些软件已经没落,但因为有了这些学习的经历,直到今天我遇到的任何一款工具软件都能迅速上手,丝毫不怯。
然后在不久前的一天,读到李笑来老师的这句话——
正是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才要学啊!
4.
我家里有满满几大箱的科幻书。
没错,小时候我什么都读,后来渐渐地,读“闲书”的类型开始集中,最后落到了“科幻”这个点上。
最开始是《科幻世界》杂志,它的前身是《科学画报》,因为家里有一摞摞按年装订的旧书,被我挖了宝藏似地每天捧着看,然后自然而然爱上了科幻世界。
年龄渐渐增长,杂志里的短篇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不能满足胃口,于是开始尝试各种世界科幻大师级的作品,一发而不可收拾。
我那个年代,科幻被归为“非主流文学”,像《三体》这种火到全民皆知的事很难想象。
所以那些年一提起科幻,常常被嗤之以鼻,很少有人意识到,好的科幻小说,除了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外,还有许多的附加值。
直到今天,常常有人惊讶于我的知识体系是如此诡异,怎么知道这许多以我的阅历不该知道事情。
我说因为我看了许多科幻小说,他们就笑,并不当真。
可是他们没有理解,不管哪种类型的小说,都是用人类的语言描述出来的,会附带着作者的阅历、文化、习惯和常识。
作为一个读了十几年软硬通吃科幻的理工科妹子,我能轻易地分辨出小说中哪些是过硬的理论,哪些是虚构,这是大脑结构长年受训的结果。
而且,几乎这世界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是被某本科幻小说预言过的。
5.
我从小爱说话、爱唱歌、爱摆弄乐器。
我还爱说英语。
我学英语的套路跟学歌很像,学校的英语课,随课本都会发一套磁带(呀暴露年龄了……不造磁带是什么自己问某度),我就每晚抱着录音机,听着课文睡觉。
即使这样,在没有明白人指点的情况下,还是被大环境熏陶出一口纯正的“chinglish”。
但好在我唱歌还不错……
你仔细观察唱歌好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通常模仿语音语调的能力都特别强。而英语口语说得够不够地道,关键就在于你有多会模仿原声。
小孩子是最擅长模仿的,我特别庆幸自己一直把儿时的这个特点保留了下来。
然后,我靠刻意地模仿和练习,达成了“从未出过国却被海归人士问在美国呆了多久”这一成就。
6.
为什么有人总是看上去很努力地学习,进度却总是很慢?
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东西来效率就是比前者(↑↑↑见上一行)高?
有一天罗振宇说出了一直徘徊在我潜意识中的话,大意是——学习就是让外来的知识,生长在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变成你自己的。
瞧,我并没有一字一句地记住他说的话,甚至都没有刻意去记过,但是我理解了他的意思。
我的知识结构本身就能够支撑住这个点,让它自动地生长出来,扎扎实实地成为属于我自己的知识。
最近,又有一个叫做“主题阅读”的名词,生长在了我的大脑沟回里,我发现——
人生就是一场主题阅读。
过去一的切经历,都会成为这场主题阅读的背书。
看跟课业无关的闲书、学专业无关的软件、纯属娱乐的唱歌、甚至曾经掉过的坑……我还能举出无数个例子,原本看似无关的事情突然之间,成为了自己达成某个目标的优势所在。
我们可以从一切经历中收获,只要你愿意。
人生不像书店那样把所有的内容都分门别类摆得整整齐齐,你不去放开思维广撒网,匮乏的知识和经历中又如何筛出丰富的宝藏?
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主题阅读。而它会成为什么样的规模和高度,最终取决于你自己。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