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中学(325603)
孙建克(QQ:986233556)
同个教师,两班学生,同个"预设",两种"生成",一个"捧场",一个"冷场",究其原因,生否师否?本文是笔者亲身上过的《二次根式复习课》两节公开课所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说起,深究原由,步步推进,进而引起一些对学生、对教案、对教师的一些思考,强调作为一个教师经常在课后做教学反思,对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素养有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图片发自剑客书【课堂片段一】
2011年3月16日柳市镇实验中学八(2)班上午第三节课(市公开课)。
在上课刚开始的"情境引人"环节,教师操作媒体先展示下面问题的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答一答:
如图是由边长为1m的正方形地砖铺设的地面示意图,小明要沿着如图所示的路线前进,请问从A—>B所走的路程为 ( ) m.
如果BE=a,
那么从B—>C所走的路程为 ( ) m(结果保留根号).
第一问学生很快得到答案根号5,并用勾股定理清晰地回答了答案是如何得到的。接着教师继续点击展示第二个问题,学生看了好久得不到答案!教师于是用翻页激光笔激光点击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并提示:看看它们各自的长度?就差点说出用勾股定理求出就是的路程了,可全班学生还是愣在那里,没人举手!冷场了!
【课堂片段二】
2011年3月14日北白象镇中学八(9)班下午第三节课(校公开课)。
同样的"情境引人"。对上述两问题学生配合的非常好,与教师的预设完全融合,回答的非常自然流畅,很给教师面子,可以说给教师"捧足了场"!
图片发自剑客书同样的课题和同样的引入,为何本镇中学的学生回答配合的非常好,柳市镇实验中学的学生回答第二问时为何学生一片茫然?难道是师生不熟悉,学生怯场?不对!两个班我都是借的一样不熟悉呀!怯场更谈不上,何况已经顺利答了第一问。学生差距?也不会,两题都是简单地用了勾股定理来解,就算有差距,本题对学生的差距要求可以说没有。那又为何呢?
在上课时甚至课后好长时间我还是找不到个中缘由。按理这两个问题都是按勾股定理的方法做的,只是第二个问题是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是不难理解的,为何学生对用同样方法解决的同类型题目反应是如此的不同呢?当天课后一直处于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中,既然不是学生的问题,那肯定是教师的问题,是我的提问有问题吗?不会!因为在引入时我基本上没说什么呀?只是讲了叫学生看屏幕上的问题,那剩下的原因肯定就是这个问题本身的问题了!果然到当天晚上当我重新审视了公开课的课件后终于发现问题之所在了!惹祸的原来是在第二问后面的括号里的说明"结果保留根号"这句话!
图片发自剑客书由于有了这个说明误导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很容易用勾股定理得出第一问的结果后,用同样的方法很顺利地得到了第二问的结果,但当学生看到"结果保留根号"这句括号里的话后以为题目还没做完!应该还会继续做出一个确定的值来,只有这样才会要"结果保留根号"呀!不然要"结果保留根号"这句话干嘛?!已经保留根号了,不保留根号的话,还能把这个结果怎么样呢?那只能继续看看能否还能求出这个字母的值,而后代入并化简求出答案,只有如此理解题目,"结果保留根号"在这里才有用武之地!因此学生虽然早就得出的结果,但是由于有了"结果保留根号"这句括号里的说明的干扰,不敢举手讲出答案,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片段一】里出现的"冷场"也就在所难免了!
于是我追根到底在网上找到了这个"行径路程问题"的最早出处,发现网上好几个二次根式复习课的课件(包括一些市级的甚至省级的优质课)都引用了这个"行径路程问题",而且都把"结果保留根号"这句说明用括号括起来放在第二问之后!经过认真的对比和以上的思考后我认为:"结果保留根号"这句对于第二问是画蛇添足!应该去掉!那么为何这么多的课件把它放上去呢?我认为这句"结果保留根号"自有它的妙处,只是放错地方了,应该放在第一问后面!因为第一问需要它"结果保留根号",若不然,第一问的填空应该要取近似值,这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交流的时候没有必要把距离讲成一个无理数,一般要取其近似的值,比如精确到某某位等等。但是作为本节课的引例,把答案精确到某某位取了近似值,虽然比较符合人们交流的习惯,但却没了根号!于是这个问题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了!为了使第一问体现出作为二次根式引例的功能,一定要使它的答案产生带根号的!于是"结果保留根号"就有了它真正的用武之地了一定要放在第一问的后面作为说明!
图片发自剑客书综上所述,问题出在题目本身。是由于一句"结果保留根号"的错误摆放导致了市公开课课堂上出现的"冷场"片段。那为何我把同样的课件在校公开课上的时候学生没有这么大的反应?我想现在该是提提学生的素质了,本镇中学初二八年级全是普通平行班,学生以外地生为主,这几年生源萎缩,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笔者注:2012年后北白象镇中学开始恢复寄宿班的招生,生源有所好转),而柳市镇实验中学八年级有四个班的寄宿学生,我上的班级八(2)班是其中之一,学生整体素质比其他八年级的普通班要好,当然要强于本镇中的学生了,故而他们对问题的审题就认真仔细谨慎多了,对题目中的细节的关注也就强于本镇中学的学生,从我这节课对两个学校学生上过后给我的不同待遇得到证实!一个是"顺"我的预设进行,"捧场"得非常"好"!一个是"逆"我的预设,"冷场"得确实"差"!
经过以上的分析,同行们你们认为是"顺"我"捧场"我好?还是"逆"我"冷场"我好?大家可能以为"顺"好,这样市公开课就更完美,可能会得一等奖(后得二等奖),也有老师认为"逆"好,这样可以发现不足,有利于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升(也正于此才有本文的反思)。当然作为一个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总遇到学生的"捧场"固然精彩,但这是理想状态,背后往往需要教师辛勤的劳动和付出,为了上好每节课,教师要精心的备课,备课不仅仅只备教材教案,还要备学生备教师自己,个中滋味只有真正扎根一线的老师才会体会。毛主席曾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借用他老人家的话,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上一节好课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上好课!"因此在一个教师的一辈子教学生涯中,遇到"捧场"或"冷场"的课是常有的事,学生的"捧场"当然好,可以促进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学生的"冷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冷漠",没有进一步的反思,那么以后的"冷场"还会时时关顾。
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捧场"和"冷场"中扮演好自己教书育人的好角色,以学生为镜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善于反思,总结经验,去迎接下一个的"捧场"或"冷场"。
(本文是本人2015年暑期参加省级90学时国培期间作的题为《注重细节,且教且反思》公开讲座的两部分内容中的一部分。从2011年3月上的课形成反思初稿,到2015年7月为讲座而成的二稿,再到现在为分享而成的三稿,虽然时间跨度超过6年,但回味起来还可以感受到当时教学工作的激情,与诸君共勉!2017年10月19日本文被《简书》"华山论道"专栏收录。讲座另一部分内容按以下链接。)《为何把教材当“反面教材”教》
图片发自剑客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