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

作者: Amber_Zhao | 来源:发表于2020-11-14 12:02 被阅读0次

    引言

    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问这些虚无的问题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我现在上班,工作(事业)就是我人生的意义吗?

    我不上班了,我的意义何在?

    我的孩子是个普通孩子,作为父母我是不是很失败?

    如果碰巧你也曾问过类似的问题,那么点开这篇文章,来看看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以及文学作品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吧。

    Mini- Saga小小自传

    Pursue excellence for 30+ years --- best student, best job!

    A fighting, draining meeting, many smart colleagues,

    A self-asked question --- isn’t this waste of my talents?

    三十几年,追逐优秀 – 好学生,好工作!

    一个令人身心疲惫的会议,许多聪明同事,

    两个自问 – 这,难道不是在浪费我们的天分?这,是我想要的吗?

    Started seeking inner peace and found the anchor of life.

    Still on the way, trying to fully live out His purpose for me.

    开始寻求内心的平静,找到生命之锚。

    仍在路上,尝试完全活出他(造物主)赋予我的意义。

    文中提到的会议场景,到现在还栩栩如生:十几位聪明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几十个工程师的直接经理,在一个闷热的会议室里,为了争取一个从总部过来的工作机会斗智斗勇,其中不免要通过贬低他人而凸显自身的“优势”;看着朝夕相处的同事们,这些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考试和选拔才能坐到这个会议室里的优胜者们,兴奋地使出浑身解数竭力争取的时候,我突然走了神:

    这么多天资聪慧的人把精力和能力投入在这样一件事情上,多浪费啊!

    攀爬这个阶梯,是我想要的吗?

    三俩好友(也是同事),一次午饭桌上,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问我:“那,你想要什么?”我当时也没有答案,低头考虑了一下,我说到:“Innerpeace内心的平静”。朋友听了大笑 ,其中的一位(男生)说到:“你是吃饱了撑的!”

    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具有普遍性

    真的是“吃饱了撑的吗?”好像也不尽然。

    When Breath Becomes Air的作者Paul  Kalanithi解释二十几岁的自己成为不折不扣学霸的推动力时是这样说的:

    我试图努力去理解人生意义的渴望,而不是成就感推动着我前行。文学提供了对人生意义的丰富描述,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说,大脑却是文学得以实现的机械构造。I was driven less by achievement than by trying to understand and earnest what makes human life meaningful. Literature provided a rich account of human meaning. The brain then, was the machinery that somehow enabled it

    Drive一书的的作者DanielH. Pink在书中把人生的意义称为“灵魂的氧气Theoxygen of soul”。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国家婴儿潮一代到2006年,就陆续进入60岁了。意识到自己已经年届60的人,他们的反应往往会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难以置信 –咋一眨眼我就活到60岁了!这么老了!

    释然---我大概还有二三十年的日子。 据统计,在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一个人如果能活到60岁,那么他(她)有很大的可能性再活二十几年。

    意义---回顾自己从30出头到如今飞逝的时光,接下来的二十几年也会如此飞快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啥时候去做那些我认为重要的事情(somethingthat matters)? 我啥时候去过我想要的人生?我啥时候能去做让这个世界有所不同的事情啊?

    毛姆小说《人性的枷锁》中青年菲利普(据说是以毛姆自己为原型)一直都在追问“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

    生命并无意义可言…..人活着也没有什么终极目的。一个人无论降生与否、生存与否都无关紧要。生不足道,死亦不足道

    看来,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 并不是那么高大上的、矫情的话题。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者显示或者不自知地都禁不住会问类似于“我是谁?”“我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当人类仰望星空的时候,禁不住就会去探寻,渺小的我,在这个浩瀚缥缈的宇宙中,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

    关于意义的常见误区

    意义在于工作 (成功,名声……)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国家,这种观点似乎很普遍。为了让这个话题不那么枯燥,这里讲三个故事。

    拉里的故事

    毛姆的另一本小说《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与女朋友伊莎贝尔的一段对话:

    伊莎贝尔:

    我们得理智点。男人必须工作,这牵涉男人的面子问题。我们的国家还很年轻,男人有责任参加国家的活动……对年轻人来说,这(从事证券交易)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原以为,这么好的工作摆在你面前,你肯定会很自豪的。

    拉里只是轻松地笑了笑:

    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阿莫尔和斯威夫特那样的公司会做出更多、更好的肉罐头;麦考密克那样的公司会生产更多、更好的收割机;亨利.福特会生产更多更好的汽车。所有的人都会变得越来越富有。

    伊莎贝尔:那你为什么不想接受那样的工作?

    问得好,为什么不想?因为我碰巧对钱没兴趣。

    暂且不说我们自己对钱是不是感兴趣,毕竟钱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顺着拉里的思路,更多、更好、更富有,你对这个“意义”满意吗?如果工作是我们的目的和意义,那么退休的,全职在家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还有,我最喜爱的三毛,在她陪伴荷西、为荷西做饭洗衣的日子里,她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

    冬娜的故事

    在教会认识的冬娜和她先生,说是认识,其实也就是打个招呼,一直没有过多的交往。听别人说,她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律师,曾担任我们所在选区的国会议员。她自己是斯坦福大学毕业,曾在银行担任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夫妻育有三个子女,小女儿曾代表加拿大参加奥运会,并被哈佛大学录取。但是,我从来没听她自己说起过这些。

    今年三月份的一次晚宴上,我正好与她坐在一起,就侍者上餐该从客人左侧还是右侧,我俩聊了起来。她跟我说,作为曾经的餐馆女招待,她没听说过侍者上餐要从客人左侧这个说法。我很惊讶,以为我听错了,跟她再次确认,她说的确,她以前的工作是餐馆女招待,她父母是从挪威来的等等。

    这次和冬娜一起带导Jesus Life Coach的课程, 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当我得知有一天她开车去机场送女儿前往非洲做志愿者的事情之后,忍不住跟她聊起了这个工作与人生意义的话题,没想到打开了她的话匣子:

    二十二年前,二儿子出生的时候,我辞职在家,不工作了。那个时候的我,很在乎我挣多少钱,我的职位高低。可是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再也不用穿的光鲜照人,不用参加正式的会议,也没有工资了,我的确很失落,也很挣扎……

    这些年下来,她笑着说,“我已经完全释然了,我找到了我的目的,我存在的意义不用通过那些东西来体现了”

    好友的故事

    前文提及的那次“拷问意义”的午饭中,还有两位好友,目前都还在硅谷的公司上班,用其中一位的话, “是光荣的劳动妇女”。另外一位好友,更是在大名鼎鼎的硅谷一线公司,担任要职。工作对她的意义,用她的原话:

    我做这份工作,一是因为薪水挺高,再者是因为我做起来也不难,再说也没有什么其他想要做的事。要说有多么热爱这份工作,真的没有。

    当然,不排除有这种情况,有的人,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正好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或者反过来,找到人生的意义之后,选择去从事能够实现自己意义的工作,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了。用Drive一书中的提法,这种工作的目的是服务于比自己更大的意义,是典型的内驱力(intrinsic motivation)驱动。上文提到到冬娜夫妇,最近刚刚变现了父辈留下的一块土地,并用这笔资金启动成立的一个非盈利组织 Canada Health Fitness institute ,旨在到2030年,让加拿大成为世界上最健康的国家,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吧。

    意义在于某个角色(好女儿、好妈妈……)

    常常听见这样的说法:

    过去这十几年,我只想做一个好妈妈,现在孩子都大了,我感觉不再被需要,似乎没有价值了

    过去我为女儿活着,现在女儿长大成人了……

    妈妈,女儿,妻子,都是我们人际关系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把这些作为自己人生要义,有时不免心慌起来:

    好妈妈(女儿,妻子….)的标准是什么?

    我家孩子没考上好大学(或者其他情况),我是不是太失败了?

    你看看你,连个孩子都带不好!

    后面两个问题是不是杀伤力巨大?

    人的意义

    我们也常常听见这样的说法: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可是,我们内心常有好几种声音,不乏噪音,究竟该聆听哪个声音?

    还有:

    做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那么,什么叫做自己,我想要什么?又绕回来了哈哈!

    下面的这部分内容对于非基督徒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突兀和虚无。我刚开始接触基督徒的时候,很惊讶他们的一些看问题的角度和当时的我是那么不同:比如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器皿或者乐器,上帝通过自己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再比如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境遇都是上帝的恩典才有的结果,因此感恩一切(没错,连痛苦和磨难也视作考验而感恩);一切所谓的成功都是上帝的荣耀,自己不足挂齿等。如果你暂时还无法接受这些视角的话,可以试着用宇宙中那个至高无上的力量来想像下文中的上帝。

    正如The Purpose Driven Life by Rick Warrent中所写的,这种围绕着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探寻:--我想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的目标?我的雄心?我的梦想?往往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市面上有很多“自我帮助”的书籍,也往往流于表面和暂时,无法从根本上帮到我们。按照作者的说法,这是因为:我们人是被造的,我们的意义来自于上帝赋予我们的意义,而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同样的说法在Chasing Fransis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当使徒保罗去见上帝的时候,上帝不会质问他,你为什么没活出摩西的样子?而是,你活出保罗的样子了吗?

    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如此,无论我们有没有工作,做没做到一个好妈妈,好妻子,无论我们把事情弄得多么一团糟,我们都是上帝所珍爱的孩子(我是谁?)。他爱我们,创造了我们。如果对这段话如果没有感觉的话,试着想想世界上那个最爱我们的人(比如父母),我们混得好不好会影响他们对我们的爱吗?或者想想我们的孩子,他们做了错事,不还是我们最珍爱的孩子吗?世上的父母尚且如此,天上的父亲就更是无条件地爱着我们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探寻他(造物主)赋予我们的意义,完全活出他对我们的目的。他不仅赋予了我们意义,还给了我们每个人不一样的天赋和礼物,以帮助我们去实现这个意义。这个探寻的过程,往往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然而,一旦明确了方向,这个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场朝圣之旅,充满了意义。在路上……

    P.S–还有两本书对这个探寻的过程的帮助很大。

    The Path 这本书我就是从冬娜那里借来的

    Jesus Life Coach 作者都是Laura Beth Jones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oi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