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天睁开眼睛开始,我们就主动或者被迫的接收着各种各样的讯息,不仅要面对庞大的信息量,还是它的传播者。每一个个体都仿佛是一个宿主,被各种类型的信息依附着,当我们遇到其他人,我们就会传播它,就这样,大量的讯息又开始叠加式的被复制着。
在这个群居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无时无刻不是在交流沟通,有时候我们是为了合作完成某些任务、工作而建立交流,这时候我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信息互换,这样的讯息从我产生到你结束。又有一些情况下,我们说话、发微信、写微博,可能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这个行为可能只是发出者单方面的需求,一种表达、诉说的心理需求,不说出来憋着难受。单方面倾诉过后并没有真正结束,而是寻求反馈,就好像发完朋友圈图文并茂地讲述完之后,会时不时看看有没有好友点赞、留言,看看有多少人在关注你,成为你单点倾诉之后构建双向沟通的那个对象。可能是因为你发表的内容有人感兴趣,也可能是对你这个发送者本人关注度高,先用简短的文字作出回应,此后会产生三种结果:你也回复一句留言并结束对话、你并没有对留言者产生兴趣或他的留言没有回复的意义、你们聊的很畅快并开始了私聊。
就这样你们建立了这样一段沟通,不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都是有效的。比如说,我想去请教某位老师或者专家问题,肯定一开头需要做一个缓和性的切入并从切入点开始我的主题:老师您好,之前在某某场合曾经听过您关于某某学科的研究,那场讲座是我印象很深并受益匪浅,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是的,这就是一个很平常、简单却不可或缺的开场白,如果没有这段话,信息接收人完全不知道你从哪里来、想要说什么、最终期待得到什么反馈。
那么问题来了,为了更加顺畅的聊天,我们不仅需要战略性的降低沟通效率(注意不是效果哦),还要适当在战术上添加一些更轻松、有趣的内容,这个内容我们会根据对话者的特征去选定,例如面对文化人也会添加一些个人兴趣爱好的交流,面对长者也会添加一些与时俱进的话题。往积极方面的发展就是从朋友变为知己,消极起来就变成造谣、传八卦的一个爆发点。
在延伸到现在的娱乐精神,很多时候明星的个人生活都会成为娱乐的一个点。人们乐此不疲地讨论各种似是而非的话题、人物,牵扯出一堆人物链条,感受着成为福尔摩斯的快感,也许事件本身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那问题又来了,这种“关你p事”和“关我p事”的事件,为什么总是成为话题的中心?
我们的所见太有限,而我们总会把没有经过分类和筛选的信息当成眼界,误以为自己了解了世界,却不知讯息不等于眼界,讯息只是讯息,积沙成塔不是简单的沙子堆砌成宝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