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咬文嚼字|何来“旦旦面”?
漫步某地街头,小吃店纷繁多样,但纵观店铺牌匾,错别字时有出现。比如,一家小吃店提供“面皮、旦旦面、饼丝、不烂子、焖面”等,其中,面皮等大家都比较了解;“不烂子”是山西、河南等地特色面食,用蔬菜拌入面粉或棒子面,上笼蒸熟制成;“旦旦面”则显然是“担担面”之误。
“担”是个多音字,读dān,指用肩膀挑、承当,如担水、担负。读dàn时,有担子之义。“担担面”是四川著名小吃,其由来与担子紧密相关。早期的担担面由小贩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担子一头是火炉,另一头是面条、作料,故名“担担面”。如今,担担面已遍布各地,早已由旧时的挑担叫卖改为店铺经营,但担担面这一名称依然保留着。担担面多将面条煮好后放于碗中,加入红油、酱油、葱花、醋等作料,有的还加上肉臊子。
旦,《说文解字》:“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本义是天亮、破晓。“旦”字叠用,“旦旦”可指诚恳的样子,如信誓旦旦、旦旦之言。但未曾听说有叫“旦旦面”的小吃。“担担面”误作“旦旦面”,显然是音同形近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