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爷是我家的邻居,是个理发师(那个年代还叫剃头匠)。
还清楚的记得,那个年代东北的乡下并不富裕,生活物资也不是很充足。大部分人主要的职业就是种地,在风调雨顺的年头还好,一旦遇上有自然灾害,一家人就要勒紧裤腰带,节省开支。可如果你要是有一门手艺,那就不一样了。
四爷就是这少数的手艺人之一,剃头一流。听老人说给军官剃过头(真伪有待考证),四爷全是有钱人。
那时候乡下是没有理发店这么一说的。本村人剃头就直接去四爷家,夏天他就把凳子往大柳树下一放,让你坐下。他再把装工具的皮袋小心翼翼的放在一旁的树墩上。从里面拿出用一块方布包裹的严严实实工具,平着放下,翻几个翻,露出一把折叠剃刀和一把板梳。
刀和梳子可是四爷的宝贝,每次剃头前,四爷都会先扎好围裙,再拿出一块皮革,把剃刀在上面反复滑来滑去,说是叫“备刀”,感觉是一种很正式的仪式(至今也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四爷的剪发手法非常熟练,一手夹着梳子,另一只手拿着剃刀,上下飞舞,刀起发落。如果围在一旁的人问一个问题,四爷就会给你讲一堆剪发的技巧,好像非要把你教会不可。
每次剪发完毕,四爷都会把剃刀和梳子放下,先扫一扫手上的头发,再把刀和梳子擦的干干净净。如果你想借机摸一下他的刀和梳子,他就会立马说“使不得,这可使不得,危险的很,可别刮伤你的手”如果你反驳,他会再立刻说“上次阿伟碰了一下,手指就割了很深的口子,流了好多血”。记忆里听他说过很多次。
后来街上开了理发店,见到四爷给别人剪头发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只是偶尔有一些老人还找四爷理发。四爷的剃刀和梳子也用的越来越少了。
二十几年过去,四爷已经九十几岁,现在每次回家见他,很少听他提起剪头的事儿了,倒是总感叹这些年变化太大了,时间过得太快了,然后就一直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