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13号的考试结束已有六天之遥,但此刻才算是真正地开启了假期模式。一年的辛苦,四季的等候,才可以换得一个家庭的大团圆,大相聚,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尤其是对那些独自在家守候的孩子们。
十岁以前,我也是“那些”里的一员,但我就没那么幸运了。父母自我记事起,从未回过家,也就不知道家人团聚的滋味如何了。
只要一想起那些心心念念的日子,不免酸涩起来。看着其他的爸爸妈妈,提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年,而自己的呢?久久伫立,生怕一个转身错过了那来来去去的客车。茶不思,饭不想,夜不寐,你们何时才回来啊。
爸妈最初离家打工时,那时还没有手机一说,只是“大哥大”,但穷人哪用得起,怕是见都没见过,家中又没有任何的通讯设备,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捎口信儿,有熟人回家时,顺带两句话,如果充裕,帮忙带点儿东西诸如此类,经常到我这儿都是转了好几道的呢,中间的曲折坎坷自是不言而喻的。
不像现在的孩子们,只要是想爸妈了,拿出手机一个电话的事儿,哪花得上十天半月的光景。我家的第一个手机还是我十二岁的时候有的,掌心大小,还带一个长耳朵,花了我爸一个月的工资呢,可宝贝了,全家最值钱的就是它了。
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情况稍有好转,爸妈给家里添置了新设备——座机电话,好不稀罕,现在我也是一个有爸妈疼爱的孩子了,想了就打电话。但现实不容胡闹,长途电话贵得稀奇,一块多一分钟呢,随便来几下,家里就揭不开锅了。
可新春佳节没有爸妈的陪伴,是一件多么凄凉的事儿,只有徒眼羡慕别人的嘘寒问暖,亲昵呼唤。不过,说也奇怪,在我的假期记忆中非但没有爸妈身影,更没有爷爷奶奶的言语。前者不用说,情有可原,但后者,至今未明,不知为何,只要一放假,本能般的奔向外婆家,一呆就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虽然也是一老一少,但似乎多了几分让人留恋的味道。每到了大年三十,晚饭后,外公都会领着我和表妹上坟,当然这只是前奏,告知大伙团年了,大年初一的拜年也就意味着新一年伊始,两次,相同的路,不一样的情怀。
紧接着就是最精彩的部分了,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走酥”。就是炸东西的意思,一般有瘦肉块,排骨块,肥肉坨坨,藕片,红苕片,汤圆等等,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而我们什么都不用做,主要还是笨手笨脚帮不上忙,只得佯装败兴模样回到电视机前,不看联欢会,不看电视剧,专注鬼片过新年,一边受着惊悚恐惧,一边吃着香香脆脆,真是“难忘今宵”啊!
家里也正因为有了我和表妹俩,外公和外婆似乎也已忘却了自己的孩子正流浪在外,不知是否穿好吃好,就像外婆常对我说的“不要老是念叨着爸爸妈妈,容易变成感情羁绊”一样,极其贴心,宽容,也正是这样情感的空缺使得我们煨在一起才更加温暖入心,年味十足!
多年的留守,不尽的等待,望眼欲穿,忐忑不安……“春节综合症”,不分时间,不论地点,只看身边人是否心念,身在远方的他们是否像我般的牵挂?
不知还有多少孩子像那个十岁的小女孩一样,静静守候在回家的路口,期许下一身影就是眼中的希望……
偶然拾忆之那些年,留守儿童的春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