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听了一节实习生的试卷讲评课,课后就把他给说哭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有着一张不饶人的刀子嘴!说好听了,是心直口快,说话直;其实就是没有情商的表现。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也是我今后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几十年来形成的坏习惯了,感觉不说不痛快,要想改还真是不容易。
其实,改变应该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我们总想改变别人,却忽略了对自己的要求,其实往往改变自己是最难的。
教育孩子中,明知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虽然也曾尝试去改变,却因为尝试过程中的反复、失败而失去耐心和信心,最终又回到自己原来的道路上来;
课堂教学中,明知自己有些方式方法并不合适,却因为 已经轻车熟路而逃避改变,因为改变要付出努力,改变要修正自我;也许“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本能,于是每一次改变都会因为“太忙”而放弃。
言归正传,上午的听课中,有几点是我感触比较深的:
1、课堂教学的组织。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的重要保障,乱糟糟的课堂,怎么能上出高效的课堂呢?课堂纪律的保持,除了靠教师的威严,更多的是要靠教师对课堂的静心组织,用自己精妙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式、科学的教学策略吸引孩子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习题的讲解方式。很多时候,对于试卷讲评,我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可以说是最省时、省力的方式了,但却并不是最高效的方式。而且我们经常会很无奈地发现:试卷讲评后,会的学生依然会,不会的学生依然还是不会。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直接发个答案对照订正,不用再花这么一节课来浪费时间和精力了。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课堂效率,让每个孩子能在讲评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应该是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对此,个人认为可以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来做一些尝试。
一、学生小讲师。对于一些难度适中且出错率又偏高的题目,可以请学生来讲解,同时让学生说一说易错点及改进措施。这样,讲的孩子通过讲解,梳理了自己的想法,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听的孩子由于是在听同伴的讲解,他们会更有积极性,听一听别人的想法和我的不同点在哪儿?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想一想这些方法之间有没有关联?
二、情境代入讲题。对于一些学生理解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将其重点拎出,赋予题目以情境,吸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素养。
比如今天试卷中的一个题目:(以下为题目大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59957/b4d0a81c2fd80c4f.png)
课堂上老师按自己的想法边问边讲,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学生的目光和思维都是一种游离的状态,只有少数的学生在配合着老师,有气无力地应答。
我在想:如果换个方式来讲这个题,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出示题目,先不要出示问题。
列举信息
笑笑有可能获胜吗?说说你的想法。
问题抛出后,先进行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举手表决答案,是否获胜?
接下来就可以交给学生进行辩论,此时,那些会做此题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正确,肯定会特别卖力地寻找和列举各种依据:列式说理、语言说理、甚至画图说理也可能会出现。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刻。
3、以退为进。教师故意出错,给学生一些找错、纠错的机会,并在辨析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概念,发现解题的方法策略,感悟数学思想。
比如: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计算3.57-2.28时,写成了3.57-2.08,要修正这个错误,可以( )。
应该说这样的题目其实并不难,特别是在加法算式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但对于一些思维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确实是有一些困难的。如何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卷入到课堂中来?我今天是这样处理的:
请你帮我计算32-22(口头报算式),顺便板书:32-20
我怎么算出来和你么的不一样呢,我算的怎么是12呢?
生:你的算式写错了,是32-22,不是32-20.
师:那这个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有何不同?
生:少减了2.
师:少减了2该怎么办呢?
生:再减去2就行了。
师:那如果多减了2,又该怎么办呢?
生:多减了就要加上。
师:哦!原来少减了要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
那你知道我这是在讲试卷中的哪个题目吗?
生:……
r
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