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开职工代表大会时,对于讨论稿的争论异常激烈。而且在没有提前得知消息的前提下,代表们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修正案明显高于原稿。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真佩服80后们的勇气、见识和胆量,很有主见,很有责任意识,并能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反应。语言表达能力和态度无可挑剔。值得赞!
这前所未有的现象让主持会议的领导有点尴尬,因为以前通过任何制度都毫无阻力,当然有些事情不用讨论,比如环境建设方面,大家愿望是一致的,心朝一处想,劲儿朝一处使。各种建设方案通过是相当高效、顺利。这次是关于职工福利制度的初稿讨论,凡是涉及职工利益却未经讨论就公示那也毫无意义。
真理总是在辩论中越来越明晰,是好事儿,但尴尬的原因是因为这本来应该先讨论再定稿,领导也许有点急于求成,几度竭力想压制都没有效果。其他列席领导帮忙解释、打圆场,均无济于事。于是有个领导就直接对一个正在讲话的代表发飙了:
“谁让你说话?你举手了没有”?“我来你们这单位你们就是这样规定的”……这样任性的话的确有失领导风度,让在场的很多人哑然失笑。
场内有人笑着立即说“再这样就没意思了啊!”
书记赶忙提醒:“允许大家发表不同意见”,并嘱咐有关领导做好会议记录。
由于疾病困扰本不打算说话,鉴于情况特殊,只好悄悄建议书记:搁置方案,继续讨论,择日再定。
于是,争吵暂时中断。
就是在那个会场,突然想起唐朝贞观年间著名宰相——房玄龄
就因为那句妇孺皆知的名句:宰相肚里能撑船!
摄影:桑梓房玄龄(公元579年—648年),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今山东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生于官宦之家,其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父房熊,释褐州主簿;父亲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
房玄龄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
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后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负责总理朝政。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其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摄影:桑梓最值得称道的,如柳芳所言:“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勣、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
意思是说,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在击破王世充后,房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后都位至卿相。
摄影:桑梓知人善任,举贤任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领导一个精简却高效的领导集团,共同打造了一个我国历史上近乎于完美的时代“贞观之治”,所以,李世民能成就帝王伟业在于他发现并重用房玄龄,而房玄龄能历史名相成长期身居高位却心系大唐江山,社稷稳固之大业,礼贤下士,以宽容和谦逊团结一个地主阶级精英集团。以才识人得人才,以德识人得君子。朗朗乾坤,谦谦君子,上行下效。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满朝文武共同谱写贞观长歌。
摄影:桑梓结束语:在其位,谋其政。要有为工作为事业放得下面子、俯得下身子、舍得下架子。唯有如此,在下属和普通员工心里才竖得起精神的丰碑,有着令人仰视的高度。
作为领导,不仅要知人善任,更要有容人之雅量。心系大业,忍辱负重,方能成前所未有之功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