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在疫情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像一剂镇定剂,打到了每个人的心上。
他们不过也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却在国难当前,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四行仓库和租界隔着一条河,一边歌舞升平,一边却是枪林弹雨。
苏州河隔开的也许是两个世界,但中国人的心不会被隔开。
陈树生,年仅二十一岁,给母亲留下了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危难时刻,背着弹药跳下去慷慨赴死,与日军同归于尽,一个又一个战士背着弹药跳下去,一个又一个名字,喊完后,跳下去,轰的一声,生命就消失了,让人揪心不已。
人活一次,为国为信仰,值得。
何香凝先生不禁也感叹到,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他是南岸的浪子,是商会打手,是江湖混混,是个看赌场的。
他不是英雄,他只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名字叫刀子。
"刀子情愿,愿意一试"。
从下定决心到跑上桥,虽然只有几分钟,但是从看完电影开始,每次想到这个电影,想到的就是他的那一段:刀削拇指,按了红手印就往桥上跑,中弹也不回头。这一跑,有去无回,身卧血泊。
无论是浪子还是普通人,守家卫国义不容辞。
他的名字叫端午,家人一定有一个让他安康的祈愿。
家乡的晚稻还没有收,他却永远留在了四行仓库。
他是从怕死想逃的新兵,变成无畏的勇士。
女童军杨慧敏冒死给四行仓库勇士送国旗,学生念着军官写给妻子的家书“奉命增援罗店,原属本分,但亲老家贫、妻少子幼,难免心忧”。
这边唱着“半世飘零半生戎”、地图上写着直隶、察哈尔,那边读着“使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欺辱”、镜头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遗体和点点烛光。
八佰影片的最后,苏州河岸的那边,小女孩向勇敢的战士们敬礼。
松山战役娃娃兵
不仅在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中的小战士令人敬佩,三个月的松山战役中,上千名"娃娃兵"在战场中遭到了敌人残害,最小的娃娃兵九岁就倒在了血泊中。松山战役娃娃兵全军为国捐躯,平均年龄15岁。
当时日本军官问一个9岁娃娃兵,你想怎么死。
小孩说,当我穿上军装打仗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死了。
这句话给当场的士兵很大的震撼。
电影是虚构的,但电影散场时屏幕最后的英雄是需要我们铭记在心的。
电影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了解一段历史,铭记我们的烈士先辈。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