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日进斗“金”成长
波兹曼《娱乐至死》: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波兹曼《娱乐至死》: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作者: 风中信使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01:04 被阅读40次
    图源网络

    简介

    《娱乐至死》,是由尼尔·波兹曼所著,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观点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作者

    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在纽约大学首创媒体生态学专业。出版过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作《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内容分解


    该书共分为两大板块,前言和正文;正文又分为两篇,共11个章节。

    “前言”部分旨在通过现实世界与两本书的对比,当1984年到来时,《1984》中的预言并没有得以实现,反而在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正在逐步地成为现实。


    “正文”部分分为 11 章。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出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人们用媒介来定义自己的社会,生活,种种。就仿佛人们用语言作为闹钟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样。媒介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媒介的变迁意义重大,因为事物的表现形式本身就会对结果造成重大影响。在印刷品的时代,只有白纸黑字才给人感觉是客观的,正确的,接近真理的,而相比之下口述则没有取信于人的能力。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印刷制品传播了真理和智慧,破除了迷信和陋习,甚至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民族感的诞生。而美国从一开始就对铅字十分依赖,在那里阅读再不是贵族化的活动,创建美国的人群也是极富智慧修养的一群人。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表意,如果说文字是严肃的,它代表着理解和信息的传递,那么娱乐正处在反面,图像的介入掺杂了美学和心理学的学问,文字的地位不再。对于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那个时代,叫“阐释年代”。到了19世纪末, “阐释时代”开始逐渐逝去, “娱乐业代”开始显现。

    第五章 “躲猫猫的世界”。

    冲击了“阐释时代”的两个观念,其一,交通和通讯可以彼此脱离。原本报纸等上的文字往往都是本地的具有切实价值和知道意义的信息,但电报的出现产生了许多不相关的没价值的信息,人们只关心消息来得有多远有多快,却没有意识到人们每天获得的新闻中几乎没有任何对人类生活的指导价值。照片出现的时候就被人们赋予了语言的地位,但却忽视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照片只是特例的展现,你只能显示出一棵树,但无法描绘“树”;照片只需要辨别,而文字是需要理解的。总之,照片失去了对现实行动的指导价值,这些信息仅剩的作用也只有娱乐了。再之后,电视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以神话的姿态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电视的本质是娱乐的,但因为太过司空见惯,对人们来说是熟视无睹的,并且因为习惯而变得有价值了。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电视本身的性质就是娱乐性的,这表明在电视上所展现的一切都是娱乐,都是为了娱乐。观看电视不需要思考,但人们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而正因为电视的包罗万象,其他的一切都按照电视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最终成就了娱乐的时代。

    第七章 “好……现在”。

    这是一个转折性语句,连接了两个完全不想管的话题,是当今电视节目高度碎片化的例证。在这里面,新闻节目又首当其冲。新闻呈现了娱乐而不是信息,这本身就是一种蒙蔽,人们有一种大量获得信息的错觉,但事实是他们连判别何为有效信息的能力都失去了。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在媒介的转换过程中,很多东西并没有得到复制,而是转化成了另一种东西。在试图将宗教或者教育搬上电视屏的时候,最重要的那部分东西已经丢失了,电视作为一个娱乐性的载体,实际上并不能承担那些重任。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政治是美国拥有最多观众的体育比赛。在电视的影响下,人们不仅是不会思考的,并且是不会记忆的,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

    第十章 “教育是一种娱乐活动”。

    教育本身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所有社会上有一种教育娱乐化的倾向,比如说试图通过电视进行教育的行为,但实际上因为电视的属性,你可以做到有趣,但不能指望教育结果会好。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让人们就这么放弃电视是不可能的,而许多人也试图通过电视的途径让人们认识到看电视是不对的,这件事本身就非常讽刺。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只有人们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体的神秘感,人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引导阅读及书摘


    目录

    第一章节选及书摘


    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

    马歇尔·麦卡卢汉:媒介即信息。“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弗洛伊德理论(源于自查):例如弗洛伊德人格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柏拉图:会话,形式。

    柏拉图 示例 媒介,会话,文化

    最早激发波兹曼对麦卡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这个观点产生兴趣的是一位比麦卡卢汉更伟大,比柏拉图更古老的预言家。他年轻时研究过《圣经》,在其中获得了一种启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这种启示来自“十诫”中禁止以色列人制作任何具体形象的第二戒:“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我相信,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组织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作品评价


    专家及媒体推荐

    一本精彩、有力而重要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而且就我看来,他是无可辩驳的。

    ——乔纳森·亚德雷《华盛顿邮报》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它是一把刀,让我们在全面的带有颠覆性的娱乐化语境当中,有了一点点最后的权利。

    ——黄集伟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该书的观点既有创见,也相当重要。但读的时候,要有清醒的头脑和问题意识。

    ——徐友渔


    最后


    娱乐至死,我们最终的结局

    “有很多次,有人让我到电视上去宣传我写的关于反对电视的书,这也是同样的讽刺。这就是电视文化的矛盾。”

    “娱乐至死是一种什么死法 ? 其实用娱乐至死形容,也不太精确。没有娱乐至死的世界,只有到死都渴望娱乐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娟娟新月:好文👍👍👍
      • 衔泥燕:好巧,刚读了这本书,昨天写了写自己的感想。😀

      本文标题:波兹曼《娱乐至死》: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do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