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馨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41963/f7375a276fbebd5a.jpg)
相比整个宇宙的浩瀚无垠而言,人算什么,渺小至极;相比宇宙的时间长度而言,我们的生命就如昙花一现。
而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存在又是显得那么不可替代,于是认识自己也就成了一个人一生的功课。
谁的人生之路都是得自己去走,得意也罢失意也罢,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我们就是唯一的舞者,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更多人是过往的看客,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永远相伴左右,都会有人在不知不觉间从你的生命中淡化出去,也有人在不经意间闯进你的生活。
最近读到一则故事:
有次,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一同去露营。半夜里,福尔摩斯把华生医生摇醒了,问他,往天上看,你看到什么?华生医生说,我看到好多星星。福尔摩斯再问他,从这些星星你怎样推断?医生点上了烟斗,慢条斯理地说:我可以推断出很多事情。从天文学来看,我知道天上有亿万个星系和星球。从星象看时间,我估计现在是半夜三点一刻。从气象来看,我知道明天一定天晴。从神学来看,我可以看到上帝创造的伟大和人的渺小。老友,你怎么看?“华生,你这个笨蛋。有人把我们的帐篷给偷走了。”
人生充满了这种事例,我们可以把外界看得透透的,但就是看不见自己周边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我们的盲点让他人吃惊。问题是,他人或者不肯说,或者他们说了我们听不进去。我发现,越是得失心重时,这种现象越明显。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也是彻底收心,打算安安静静的重新来过,记得当初看到一段话
当你三十岁的时候已经看到了自己五十岁的样子,真的是很可悲的。
当时笔者正在国企有着铁饭碗的工作,后来果断辞职独自一人去了人生地不熟的上海,当然辞职不仅仅是不想要一眼望到头的人生,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从小到大不论精神还是环境上一直被约束,就有种想逃的冲动,为自己活一回。
家里人都认为我疯了,一个女孩有份稳定工作不好为什么要去社会上刨食,那个时候好说歹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的。
网上流行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再加一句“认知捆绑了我的胆量”,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有限,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的越固执。这个社会从来都是优胜劣汰,要么给你时间让你碰壁学着成长,要么直接淘汰出局。
有一段时间对自我产生怀疑和迷茫,想匆匆的退场,甚是怀念一本书一杯茶一首曲子的味道,没有吵嚷,安静温馨,不用想着挖掘客户惦记客户的需求,在那个时候亲戚朋友也提醒不适合做销售,可还是执拗的坚持着,直到突然发现自己因为焦虑有点丢了自己的时候才开始真正静下心来思考所谓的认知,成长,格局。
一个人所有的迷茫,不过都是因为才华撑不起梦想。而迷茫是好事,说明我们想要突围,想要成长。
在一帆风顺中一个人是很难成长的,书本教条的内容我们看了谁都懂,但不一定能运用到生活上,就像我们从小父母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问题是也只有一部分人成为了高材生。
生活终归是要落地,而成年的生活又都没有容易二字,只有切实的经历过感受到真实的酸甜苦辣后,才能慢慢觉醒,重新认识自己。
也源于笔者的经历,就不愿意去以理服人,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谁都不知道过去别人经历过什么,停留在表面的理就显得苍白无力了。社会是所敞开的大学,身处其中,永远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但也不能置身事外,我们总要去面对每一个自己的选择,谁都无法确保这条路必然是阳光大道,选择了就得往前走,走过了就不要懊悔,因为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会教你更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更进一步认识自己。
社会是本无字之书,要懂得四读“读事理、读形势、读人性、读谋略。
这四读岂是那么简单能明白的,需要用尽一生的去学习。
我们总要在不断自我认知的路上慢慢成长,《奇葩说》罗振宇老师所说:
成长是主观认知与客观世界碰撞后产生的一条沟壑,掉下去了,是挫折,爬出来了,是成长。
那些看似美妙的人、事与物,曾经霸占我的生命,令我为此赴汤蹈火乐此不疲。但如今反观它们一一被打回原形。
当然,在某些被催眠的时刻,我依然会被它们表面的精致与伪善所蒙骗,但那不过是头脑的伎俩。我识破了它,观照它,粉碎它,并且看着它们在生命里消失。而当落幕人流散尽后,还要眼睁睁将那个破碎一地的另一个我重新拾起来装进自己的身体,重建。
亲爱的朋友们,不要着急的赶路,人生只是单行线,不能走回头路,所以不论是学习还是经历,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适当的时候,脚步稍作驻留,回放过往的影像,重新审视认识自己,别把自己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