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时候,党的一号文件如春风拂遍大地。农业包产到户,我的妈妈也包了几亩棉花。
侍弄棉花是个缠手的活儿。从种到地里,到棉籽发芽,顶破土皮来到人间,他一丛一丛的。就给他们疏苗,让他们快点儿长大。
你去地里看它们时,咦,这昨个还好好的棉苗,今个怎么都有焉了呢。你刨开土一看,那棉苗根儿啊,齐齐就断了。你呢就在附近的土里找一找。一早准能找出一个大肉虫,俗称地老虎。
等棉花苗有一拃高的时候就要定苗了。把他们疏离成株距一尺远左右。还要给每棵棉苗都抚摸一下,捋下根部生成的毛小叶,让它往上生长。
那时候,棉花的行间,搁不远就栽着一个杨树巴子,这个杨树枝编成的巴子,你不知道他干啥用的吧?那是叫田间的蛾子在上面落脚的。妈妈起个大早,跑到棉田里,双手拍打巴子。经过一夜晚的田间露水,那些蛾子飞不起来就被捉住了,可怜一命呜呼。不能再下虫卵在棉花叶的背面,这就是从源头上消灭棉铃虫。当然也不能完全消灭完。
棉铃虫在棉花上,一般发生两代。在发生的初期,打农药。到棉铃虫后期虫龄大的时候,还需要人工捉虫。还要打两遍农药。
那时候一般玉米地里没什么活计了,农村的妇女们整天就泡在棉田里。
在大太阳底下,棉花田间。一棵一棵的抚弄侍弄他们。把不结果的枝条去掉,碰见有虫屎的地方,再仔细的把虫捉掉。这样整枝打杈棉花。一生中有两三次。
现在农民大都不种棉花,先侍弄它们太费劲。有很小一部分种棉花的,是准备自己用的。现在棉花品种都提高了,不用整枝打杈。都是懒汉棉,甚至有了不用打药的抗虫棉。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人种了,去外面打工。一样的凭力气干活儿,可比种田挣的多的多。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涌向城市打工创业一买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人,乡村空了,只有老人们还在。还在种田种小麦,种玉米这样的粮食作物。
7月15见新花。大概农历七月十五这个节气的时候,棉田里会开出第一朵洁白的棉花,以后依次开放。
来到那盛放的棉田那叫一个好看。站在田间地头,望着一片洁白的棉田,白色的棉絮, 白色的棉絮挂在崩开的棉壳上晃悠,随时让人们采回家中。小姑娘小媳妇儿们。手快的象挽花的一样,身后留下木质色的棉壳和一串串笑声,那丰收的喜悦和洁白尽收囊中。那时候棉壳所创造的手上的裂口,其实都不算什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