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知了

作者: 我是大王_48f5 | 来源:发表于2020-06-01 09:22 被阅读0次

   

  读清宫小说,知道当时在宫廷里有一种特殊的部门:粘竿处。表面看是一种服务行业,为皇帝及嫔妃们捉知了,以免搅了他们的夏梦。实际上它是一个特务机关,类似于明朝的东厂,专门为皇帝进行侦缉和暗杀活动。

      它不由让我想到小时候另一个游戏,粘知了。我们那时绝对是粘知了的高手,倘若现在皇宫招聘,相信自己也能成为皇家卫队的一员了。

      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不是在粘,因为当时很难搞到像现在的502等的强力粘合剂,最好的也就是揉熟的面团,粘在竹竿顶端,用它来粘知了的翅膀。但这样黏住的知了翅膀上的面筋再也难以剔除,所以我们实际上更喜欢套知了。

        用一根尼龙线,或马尾,或蓑衣线系在一根细长的竹竿顶端,系一个活扣,就可以套了。

      尼龙线那时是稀缺物资,猪鬃有硬度,但太短,最好是种猪顶上的才够长。但它不好找。记得有一年,外地人牵来一匹马,那马尾上的毛最好,当时我们扯毛让马总是不停地撩蹄子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初次套时,十个就要飞走九个。虽说知了憨呆,但也不易成功,所以那时套知了的,树下总跟有一群孩子,他们是来分享成功的喜悦。

      拿稳竹竿,爬上树杈,看见知了,心不慌,手不颤,让那活套正好套住知了的颈项,知了飞起挣扎,那活套就牢牢地束住知了了。

    套知了绝对是一种技术活。它要求你胆大,会爬树,灵敏如猴子。同时也要你心细,眼神好,手有力。这种绝活估计今天的孩子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有一种山知了,个头只有普通知了的三分之一,黑中带绿。虽说它个头小,但声音响,发声嘹亮,清脆,是知了中的王中王。那时我们以捉到这种知了为荣。但它非常狡猾,往往一点响动就受惊飞走,加上个头小及身体的保护色,往往我们只能凭声音找寻它的踪迹。有时为了捉住它,要跟着它爬十几棵大树,甚至这样也劳而无功。

    知了有两种,一种是会叫的,一种是不会叫的,我们称它为哑巴知了。会叫的知了很好识别,腹部下有像鱼鳃一样的裂口,那就是它的发声器。天气正热时,它挺起胸脯,尾部翘起,发出“热呀热呀”的嘶鸣,这时,热透的人们似乎又感受到空气中的温度正在膨胀。只有我们这些无忧的孩子还在树林中奔跑着,忙碌着……

      今天是六一,用它追忆那逝去的童年!

相关文章

  • 粘知了

    知了是俗称,学名叫蝉。唐诗宋词没少写,最有名的一句倒是南朝梁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千古传颂,...

  • 《粘知了》

    艳阳高照树参天, 知了嘶嘶声噪绵。 洗结面筋爬上树, 沾黏蝉翼笑声传。 于2017.7.4

  • 粘知了

    初夏雨後,樹林裡的泥巴地上常會發現很多小洞洞,這就是知了猴子從地下爬出來上樹了。 等到長出來翅膀,滿樹林都是吱吱叫...

  • 粘知了

    长这么大,平生第一次跟着闺蜜粘知了,是在去年的立秋。烈日炎炎下,翠绿山林间,仰着头,扛着杆,寻找、动手、收获的快乐...

  • 粘知了

    童年,对于我这样年龄的人来说,是很久远的事了,如果不是教材中有一篇《童年趣事》的习作,也许,我仍不会去翻阅那些早已...

  • 粘知了

    如今正是满世界的知了叫得最响的时候。 体型不同,品种不同的知了,所发出的鸣叫节律也各有千秋。有的深沉低缓,有的高亢...

  • 粘知了

    读清宫小说,知道当时在宫廷里有一种特殊的部门:粘竿处。表面看是一种服务行业,为皇帝及嫔妃们捉知了,以免搅了他...

  • 粘知了

    耳畔又闻蝉鸣声[https://www.jianshu.com/p/105a2beff46b],眼前又见粘知了。 ...

  • 粘知了

    吃完早饭,在卫生间洗衣服,听到一声声“吱吱”的叫声。这叫声仿佛就在自己身边真切。不自觉的起身去找。 越往外走,叫声...

  • 粘知了

    文:英子 我相信友友们都知道,知了龟经过蜕变,就变成知了(学名蝉)。 知了在全国各地到处可见,就是叫的名字不一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粘知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he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