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小我是什么?
人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人是有自由意识的,每个人都在做决定,决定是自己做的,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是因为我们在思考。以前有个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我们之所以有存在感,因为我们在思考,也就是我们在想。
想是怎么一回事情呢?想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判断,也就是我们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是因为我们具有判断能力。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动物的判断没有这么复杂。人和人的区别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判断不一样。
而人又是怎么进行判断的,所有人在判断的时候都是基于已经知道的来判断未知,就是已知判断未知,没有例外。那你的已知是什么?通过观察发现,人每次判断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对你判断的这个人、事、物甚至是你自己产生一个结果。
每一个判断都会产生一个结果,比如你判断说不知道,那结果就是不知道。人只要判断就会有结果。
然后这个结果就变成一个新的知识被你储存起来,做为你下次判断的依据。所以人世间所有的判断不是你在判断,是你的知识在判断,你这辈子积累的所有知识像一个数据库一样,支持你的判断。
然而,这些信息可靠吗?
人跟人的不一样其实是头脑不一样,不是细胞不一样,人和人的区别就是头脑装的东西不一样。三个月以前的婴儿很难区别装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装的东西差不多,刚刚学会自己是个肉体。你能说两个婴儿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吗?不会的!
而人发展到今天有了文化,有了背景,有了宗派,有了那么多不同,这些就是人的信念。而信念是由判断产生的,判断又是以前的信念判断产生的知识,或者别人告诉你的。那这些知识到底可靠吗?如果一个知识来源于更早的一个判断,我们就应该追溯到你最早的知识,你最早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这个追溯可以一直追。比如你现在说我很生气,这个生气就有很生气的理由,这理由是什么时候相信的?可能是我两年前相信的,某个理由是我三年前相信的,某个理由是我从小相信的。没有从小,你再往前追,你小时候的这个判断心,也是你学来的。
你一直往前追,会发现自己都追不下去了,因为再往下都没有记忆了。我就记得我五岁以后的事情,我五岁以后会思考了,所以以前这些知识是哪来的,我不知道了,是我叔叔告诉我,还是我妈告诉我,还是幼儿园老师告诉我的,我无法追溯下去。
我说好,你整个这个人生搭建了你的知识体系,连你都追溯不下去,你凭什么要信任它呢?有人说我的头脑我都不信任它,那我该信任什么?
“我思故我在”这是我思考的根源,它都不信任,我信任什么呢?
这个往前的追溯,就像科学家追问“物质是什么”一样的道理。最早技术不发达的时候,每一个物质都存在,这个石头你把它砸成粉末,每一粒粉末都是灰尘,它都存在。有了显微镜,人们发现还有更小的微粒。
后来有了电子显微镜我们看到了原子,人们说原来物质是原子。结果把原子打开是一个空盒子,什么都没有。原子最里边,比它还要小的东西原来才是物质,那个东西叫原子核。把原子核一打开,发现上当受骗了,原来又是一个空盒子。你再往里边看,里边还有夸子,你继续往里边找,你会发现,原来没有东西。我们认为的东西其实是一个空盒子套一个空盒子,里边没有东西。
这种追溯就好比我们头脑的知识是一回事,我们头脑说我相信的东西是根深蒂固的。真的那么根深蒂固吗?你往回找找这些知识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追溯到五岁以前就是什么都没有。
现在我们看看佛法说什么,佛法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叫做“如来本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很多人要去求佛和成佛。
这两种说法都不大正确,佛不是你求来的,也不是你成为的。如果你说你成佛,那么你现在不是佛,你才要成佛。
但是你不可能成佛,也就是说很多新时代理论说,生命的进化论是不赞成的。因为人如果不是佛,不可能变成佛。因为物质间不可能这么变通的,你是一只猫再修一百年也不可能变成一只虎。那癞蛤蟆也变不成天鹅,癞蛤蟆和天鹅的差距可能比人和佛之间的差距要小的多吧,毕竟他们还在同一个星球上生存。
人怎么可能进化成佛呢?人怎么可能进化成上帝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本来就是这种东西,但是你忘记了,你不知道你是。
人思想中的某种东西,佛教把它叫做“无明”也好,“业”也好,“障”也好,“原罪”也好,不管叫什么都好。就是有种东西妨碍了你认出自己的本性,这种东西的移除,就是恢复本性的方法。所以成佛的过程是一个去除执着,去除障碍的过程。
这个思想我很早以前就接触到,所以我看奇迹课程的时候,奇迹课程的第一句话让我非常的震撼,因为很少有书达到那么高的层次。
奇迹课程一开篇就说“本书不是给你讲真理,不是给你讲爱的。因为这个爱只是真理”,(原文为“本课程的宗旨并非教你爱的真谛,因为那是无法传授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本书不是给你讲真理的,因为真理不能被讲出来,这本书只是帮你移除阻挡真理的障碍。
奇迹课程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没有给你讲真理。很少有书这么说,我求道这么多年,很多书都是开篇就说,我要给你讲真理。很少有书开篇就说,我不给你讲真理,因为真理本来就是,我给你讲如何移除妨碍你忆起真理的障碍。那这个障碍是什么?
今天主要也不是讲奇迹课程,讲的是人是什么。
我们来看往回追溯的时候,佛法怎么说。佛法不是佛教,佛教是佛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产生了一个以佛法为背景的宗教叫佛教,所以佛法不是佛教。这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如来本性落了一些灰尘,这个灰尘擦干净之后,就叫明心见性了。我们要问这个灰尘是什么时候落的,为什么要落这个灰尘。你首先要知道灰尘是什么,当然佛法说的这句话是一句比喻,我们也不是镜子,它也不是灰尘,只是打了一个比喻。因为我们人的头脑只会形象思维,你别跟我说抽象的,一定要跟我说一个形象的东西。
因为抽象的东西我们的头脑是理解不了的,我们的头脑就是在形象世界里积累起来的一种感知机构。这种感知机构只能感知形象的东西,所以真理只能通过形像来打比方。
耶稣在两千年前,整个新约圣经都是在打比喻。你说耶稣说什么了吗?耶稣什么都没说,他只是说了一堆比喻。
因为真理是说不出来的,耶稣知道真理说不出来,所以只能打比喻。一打比喻问题就来了,同样一个比喻不同的人解释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比喻,你的成长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理解就是不一样的。佛陀打的也是比喻,什么镜子啊灰尘啊。
现在我们抛开这个比喻不说,什么是镜子?
佛陀说你把灰尘擦干净镜子就出来了。我们的问题就变成,你不要问镜子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
我们不要问本性是什么,本性这个问题太大了,如果你不在本性中你怎么知道什么是本性?如果你知道什么是本性,你还求道干什么,你已经成佛了。
所以不要问本性是什么,我们要问灰尘是什么。因为灰尘阻住了我们去了解本性,阻住的这个东西就是我们拥有的。因为奇迹课程说,是帮你除掉挡住你的这个障碍,这个障碍是我们身上就有的,就在我们身上。那我们去了解这个障碍是什么,不是来得更直接,更有操作性吗?
我们来看这个障碍是什么,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哭。
哭是什么?哭就是苦!因为我们面部所有的表现都是内心的一种表现,一层一层地传到表面。这个都是一样的,不管是白人洋人中国人,笑代表开心,哭就代表苦。这个跟人种没有关系,所以婴儿在哭就是在苦。
苦什么?这个东西我们现在已经没法体会到了,我们五岁之前的东西都记不住,怎么可能记得住刚生下来的时候苦什么。
护士也不能问你,你母亲也不能问你,因为那个时候她不可能说“你为什么要哭啊,你看你生下来了全家都在开心。你是我们的宝宝,你是未来家里面的小皇帝,你是祖国的花朵,全家宠你。”如果生在一个富翁家,你是一个亿万家产的继承者,你哭什么?
婴儿是苦的,那它哭什么?我们知道,心灵不管你投胎多少世,没有区别,心灵来到这个人世间它不是自愿的。
如果你是心甘情愿来,你投胎前是自愿的,你说“好,我投胎去了,我做为上帝的一个细胞我去体验人类生活。”如果你是这样心甘情愿的,你生下来干吗要哭,你应该要笑。这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们投胎不是心甘情愿的,是痛苦的。
婴儿哭的另一个解释就是恐惧。它恐惧什么?
我们知道所有的恐惧都是来源于未知,恐惧就是未知在人间的表现方式。未知一定产生恐惧,恐惧一定来源于未知。
你的一个朋友要吓你,如果你知道他躲在那个地方,他吓不到你。一个再害怕的恐怖片看一百遍也不害怕,因为你知道了。
未知越大恐惧就越大,如果你有十分把握的时候就不会担忧,如果你没有把握,你不知道怎么去做,就会很恐惧的。如果你完全没有把握的一件事,除非你必须去做,否则你不会去做。所以恐惧就是未知。未知越大恐惧越大。
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这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以后我会专门有时间来回答各个问题,我现在沿着这个思路把它先讲完。
恐惧中最大的莫过于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连自己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更大的无知吗?
婴儿生下来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没人告诉它你是人。它是一个灵啊,心灵降生到肉体中,它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种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恐惧就强迫地要求它去尽快地确立身份感。找到一种确实的感觉,人没有确实的感觉心是悬在半空的,是恐惧的。越确定,恐惧越少。
婴儿的这种恐惧是什么呢,它不知道它是谁。我们认为婴儿它是没有思考的,它不知道它是谁。
不是这样,没思考不等于没有觉察能力。头脑和心灵是两回事,是分开的。知识是帮你思考,没有知识以前不能思考,但是是有知觉的。知觉是心灵的一种活动,所以婴儿那个时候没有知识但是有知觉,它的知觉告诉它一个概念就是它不知道它是谁。
刚生下来父母也不能告诉他,所以他是没有知识的。后来随着婴儿慢慢地长大,不同的婴儿长成不同的程度,在某一个点上它就不哭了,每个人的这个点不同,有的婴儿它哭上几个月才不哭,有的婴儿生下来第二天就不哭了。
但是也有的婴儿比较特别,像耶稣和佛陀都是特殊的婴儿,生下来的时候就不是哭着来的。因此他们是故意调整到这个频道,故意进入到你的梦境来跟你传法的。它们是有备而来,这个来是一厢情愿的,所以不是哭着来的。
婴儿什么时候不哭?不哭就证明它内心的这个恐惧减少了,因为如果内心的恐惧还在它就会继续哭。内心的恐惧减少证明它找到一种存在感了,找到肉身的存在感了。
它来到这个物质世界,发现有一部分物质和自己的关系非常密切,这部分是以皮肤为界限的,皮肤以内的物质,他把这部分物质化为己有,就是他的肉身,所以它有了存在感。
好比人晚上做梦,首先梦出的是什么?首先梦出的不是房子,首先你得梦出梦中的那个你,你先存在。开始做梦,等你开始有知觉的时候,后边的这些故事情节开始发生的时候,你已经存在了。你已经有个你了,已经有个载体了,已经有个意识的焦点了。
婴儿进入这场梦开始有了第一个焦点,已经有了它的肉身,这个时候存在感就有了。但是这种存在感是假的,因为它不是你的本身。我们首先说一点,来到人间都是在本性中迷失的,没有迷失没有这个业,你不会投胎,不可能在娑婆世界中。所以婴儿投胎不是我们说的绝对无辜,它是有业的。
但是这个业不是我们传统认为的业,比如我们欠上帝的一笔债,你欠某某的一笔债。
业不是债,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在你前世也好,前前世也好就有的。就因为有了这种障碍,你看不到真相,你又没有其他选择才选择继续投胎,所以婴儿投胎的时候就有这个障碍的。
而这个障碍对心灵最大的影响是让心灵看不到自己的真相,看不到自己的真相最大的影响是自己就找不到真实的存在感,这个时候就要找个替代品。
找一种代替品给自己存在感,但是代替品永远是代替品,代替品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就不是永恒的。即使你找到了这种存在感也只是一时的,心灵是知道这种存在感是不是踏实的。你的头脑不知道,头脑就是说, 我得到这种东西了,这种东西很扎实,如果这个扎实感对心灵和对头脑一样真实的话,心灵就不会继续寻找。
而我们人一生都在寻找,因为心灵知道这种扎实感不是真实的。心灵知道它只是画梅解渴,你嘴巴在渴还没喝到水,只是一种幻觉。
心灵在婴儿时期找到的第一个存在感就是肉身,有了肉身它就不哭了。不哭是不是就再不苦了?不是,他以后还要哭,很快他就又有需求了。他的肉身的存在感即使是在物质层次上也是虚无的。
与神对话说过,任何一种物体存在就是因为他内在永恒的变化燥动。一块石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那块石头里边分子原子在永不停息的动。这个动给你的一种错觉,让你以为它的存在。它只要一不动,这个石头就消失了。换句话说,这个东西之所以被看到,是因为不停的动。
比如有个人拿着一根棍子舞得很快,那你看到的不是棍子而是二维的一个圆饼,因为它在动。如果这个人忽然停住了,棍子不舞了,我们发现这个圆饼消失了,看到的是一根棍子。如果金箍棒里边的分子原子都不动了,那金箍棒就消失了。
所以这个世界是舞出来的,躁动出来的,才被感觉到存在的。同样人的肉身也是燥动的,躁动的这个身体里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都在动,佛法叫做“成住坏空”这个过程,会产生它就会消失,因为它在动嘛。
所以婴儿有了肉身这个存在感也不踏实,因为很快里边的物质就会消亡,他就要求补充这个肉身。怎么补充呢?吃!吃母亲的奶,就是从外界获得物质来补充自己消亡的那些物质。
可以说一岁之前婴儿的肉身都是他母亲变得,如果他只吃他母亲的乳汁的话。你能说你是你母亲的乳汁吗?你不是吧!所以肉身不是我们,我们也不是肉身。
但是婴儿在那个阶段是以肉身做为第一存在感,后来随着婴儿的长大他就要继续寻找。他心灵知道他这个存在感不踏实,心灵就要寻找一种更踏实的存在感。这种寻找除非他找到,找不到就会永远找下去。我说的是永远,不是一生,是永生永世,一直找下去,直到找到为止。当然,在娑婆世界内是找不到的。
我们看接下来婴儿发生什么事情了,婴儿有了肉身之后,这是婴儿获得的第一识。刚才我们说到的追问的问题,追到最早的那个认识是什么?现在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婴儿获得第一个知识,第一个说服自己相信的妄念就是我是一个肉身。
这个不需要别人教他,父亲母亲不需要教你,你生来就知道。婴儿从第一声不哭的时候他就知道。那么,如果这一个婴儿最早相信的信念都是假的,那我们知道我们不是肉身。连这个都是假的,基于这一个认识得来的以后的所有的认知都是假的,你头脑中所有的知识都可以抛弃。
如果第一个认识都是是错误的,你以后所有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你以后所有的认识都是基于第一个认识不停地判断判断产生。
婴儿有了肉身之后第一个判断是什么呢?他有了分别心,他在物质世界有两个,以皮肤为界限,我和非我就分别开了。然后再往后,他再进一步有了“我的”概念,我的娃娃,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的小推车,我的衣服,我的玩具。
当他说“我的”的时候,这个“的”字后面的东西,在他的信念中就把我的概念扩大化了,因为“我”这个概念是虚的不断补充,从肉体上不断吃饭喝水,精神上不断扩大我的概念。所以小孩小时候对玩具没有区分,你把玩具从他手上抽走他会哭。
一旦你把他认为的他的东西从他手上抽走,他就会哭,哭着喊还给我,还给我。他认为那个东西是他的一部分,灵魂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捍卫自己的存在感。
因为没有这个存在感 ,他就面临着一种最大的恐惧――不知道是谁的恐惧。所有的众生都一样,面对恐惧,会选择逃跑。
生命面对威胁,面对恐惧逃跑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灵魂面对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恐惧他怎么逃跑,他能跑到哪儿去?他都不在时空之中,他往哪儿跑,所以只能在心灵层次上跑,就是逃避“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个感觉,他不是在空间上逃跑,而是在心灵层次上逃跑。
逃跑的方法就是,你不是不知道我是谁吗?那就去找到一个代替品,这个代替品如果是假的,就要继续去找代替品,去扩大它。让他不停地变动,让他假不下来。
小孩发展到后来我的玩具,我的父亲,他的这个小我就开始扩大扩大。。。。(我第一次引入“小我”这个概念,以后还会提到)他就在不断地扩大之中,小我永远不会因为我拥有什么而得到满足,小我最在乎的不是“有什么”,而是“有更多”。
这句话我再说一遍,小我需要的不是我有什么,因为小我是心灵由于想找到存在感而借用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自己投射出去的一种虚幻的角色,由于这种角色,他获得了一种临时的存在感。
所以小我的本质是不存在,很多得道的人,甚至修炼奇迹课程的人,修到一定程度都会把小我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这种方式无非是把小我变得更真实,在刚求道的时候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你理解小我是什么,是可以的。
所以我今天的讲述会把小我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一个存在体。但是以后我们会明白,小我他根本不存在,是你头脑中的一些概念。
小孩他有了我的这东西以后呢,他并不会因为拥有这个东西而满足,你给他一个玩具,你不给他的时候他哭的要命,你给他以后以为他就满足了,两天以后又哭着要其他东西了。
他玩的时候可以一直拿着这个东西不放手,玩到不想玩了,他就会把这个玩具扔到一边,我们人类会说小孩子贪心啊。用人的语言说,贪心不足蛇吞象,人自小就是这样。现在我希望大家换一种思维方式看,这不是因为他贪心,这跟贪心不贪心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一种悲哀,是我们人性本性中的对爱的一种呼唤。
小孩子为什么要抓那个玩具,他以为他需要,为什么他需要那个玩具,因为他要扩大自己的存在感。
而得到那个玩具以后他发现玩具不是他想要的,不是他头脑发现的,是他心灵发现虽然得到了但是这个不是我想要的。他就继续去扩大,当他扩大到一定程度,到了5、6岁的时候,他发现有形有相的东西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存在感)持续的时间太短,他要找一种东西能持续时间更长的。人就开始对娑婆世界中了一种瘾,我把它叫做“娑婆瘾”,这种瘾可以用人中毒品的瘾来做比较,是一回事。
中毒品瘾的人并不会因为吸了毒而满足,他的心里需要吸更多的毒,而不是吸毒本身。如果他的满足是吸毒本身,他已经吸了毒了为什么还要吸,因为他不满足。
可能刚开始他只是吸几根烟,后来烟不满足了,他就要吸海洛因,后来吸食都不能满足了,他就开始注射。后来打一针不够了要打两针,这个瘾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为了满足这个瘾,一天可以注射海洛因超出身体的承受程度,连命都没了。生命这个灵魂对欲望的追求,对这个代替品的这种渴望,对本性的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甚至比他的生命还重要。
有的人吸毒吸到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他知道打下这针他就嗨死了,知道这个事情他还要打,因为他需要那个存在感。
当他打下去的时候,给他一种类似心灵深处向往的长期以来遗忘的记忆。
什么记忆呢?吸毒的人会告诉你,一种欲仙欲死,仿佛活在天堂的记忆。这就是一种天堂的记忆,天堂的记忆我们已经丧失了很久很久,几万亿年。
我们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记不清不代表我们不需要了。我们每个人都在思乡,只是不知道家长什么样,就在人间像迷路的苍蝇一样找这个代替品,吸毒的人就是找到了这种代替品。
所以毒品是谁创造的,是上帝造的,因为海洛因这种就是上帝创造的。假若你相信世间万物都是上帝设计的,海洛因这种罂粟花的植物难道不是上帝造的吗?难道还是撒旦下来躲着上帝偷偷造的吗?这是上帝造的吗?万物都是心幻化的,万物都是。
世界上的东西不管是历史上的、未来的,你要是在时空中追寻它的产生,你可以追溯到很远。比如罂粟花的历史有多远了,可能一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吧,这个是世界给你的答案。
我求道求到今天呢,我知道一件事情,历史是假的,只有当下。我们的心灵永远在当下同时创造历史和未来,当一个东西被造出来的时候,即使你是在当下造的,你在造它的时候为了合乎娑婆世界的法则,你连过去都造了。
所以你今天遇到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对你来说是新的,你说这个事情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如果你是今天才认识这个事情,就是你今天才把它造出来的,它的历史是同时造的。以后我讲到时空本质的时候我再讲这个话题,不然讲不完。今天我们还是回来人是什么这个话题上去。
这个时候小孩子就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代替品呢,他发现有一个特点,就是代替品越具体持续时间越短,代替品越复杂维持的时间越长,就是毒品给你的一种麻醉感给你一种抽象愉悦感,让你不会急着去找别的代替品。
比如我小时候你给我一个国产的小汽车,我玩不上十分钟我就不玩了。你给我一个美国的变形金刚我可以玩三天,你给我一个变形金刚组合体,太复杂了,我可以玩一个月。
但是不管再长,一个月之后我也不想玩了,因为我太熟悉它了。那我们人认为的是什么,我们人的解释就是说这个东西你没有好奇心,没有神秘感了。所以你要继续追求神秘感。这些解释也对,但是是相对的,这些解释不是终极解释,是人的语言的解释。
终极解释就是说你用来当代替品的这个东西心灵已经察觉到不是你需要的了,你的潜意识已经知道这不是你要的了,你要的是什么?心不知道,但是心灵会驱动你的头脑和肉身去寻找它。
后来小孩发现有一个东西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是什么东西呢?抽象的东西,因为抽象的东西灵活度更大,变通性更大,不容易玩腻。什么是抽象的东西,比如说我的荣耀,我的地位,我的与众不同,我的优越感,我的美丽,这些东西就是抽象。
五岁以后很可能就会以这种代替品为目标,人的生命很短,也就八十多年。在这么有限的生命中,这种抽象的代替品的追求就足以耗费一生的精力来追求。所以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到老,什么叫看到老?因为心灵也不想变来变去,找来找去它也会累。每个小孩都找到了一种抽象的东西,这个抽象的东西就足以让他追求一生,形成他后半生的性格,这就叫三岁看老。
比如一个五岁的小孩,他总想变得与众不同,总想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这种特性可能就变成他一生性格的导向,他一生的行为规范就会以这个为原则。
比如一个小孩五岁的时候发现爸爸的钱太好了,五毛钱可以买一个冰淇淋,他会发现钱可以买冰淇淋,还可以买玩具,什么都能买。他发现玩具没有钱可爱,好吃的糖果也没有钱可能,因为拿到钱你可以找把它变成糖变成玩具,以后我要是不喜欢糖不喜欢玩具了,还可以帮我买来其他喜欢的东西。
甚至以后他再长大,他喜欢女孩子,他发现钱连爱情都能买到,这太神奇了,什么都能买到。所以钱这个东西的出现,钱就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钱从它的功用角度说是不抽象的,因为你拿到钱功能上它只是一张纸,但是其实你是拥有了一种能力,拥有了一种把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一个代金券。这么通用的一个钱币。所以金钱的出现让所有追求物质的人就统一了,统一变成追求有钱。
那你爱的是什么,你只要爱钱就够了,钱可以买来任何东西。所以钱的这种属性,让小我可以追求钱一直到老。
而这个东西很有用,我差不多每年都回一次国,我每次回国都发现身边的人追求钱的越来越多,甚至为钱而钱,到后来钱都不是用来买什么,就是为了单纯地追求钱,这个很有意思。
他有了很多钱,但是他一分也不愿意花,他就想拥有。钱不是用来花的吗?挣了你不花,这个我现在能理解了,因为这个钱花出去一分就少了一分,钱少了小我的存在感就少了一分,他就不踏实了。他看到这个钱就有一种麻痹效应,让他暂时忘记失去天堂的恐惧,让他暂时忘记失去天堂的向往,他找到一种代替品。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释什么是小我,小我的特征是什么。小我是一个结构,结构里面有内容。我们会发现人和人的不同不是小我之间的不同,是小我里面的内容不同,而小我和小我的结构是相同的。
我们要研究的不是小我的内容,是小我的结构,明白了小我的结构你就知道什么时候小我来了,什么时候你是在听小我的话。而小我的内容是代替你的本身,我们现在先提一下小我的内容。
小我的内容就是你找这个天堂的代替品是什么,什么这个东西就是内容。你嗜钱,视钱为命,钱就是你小我的内容;你追求权利,视权利为命,权利就是你小我的内容;你掉入爱河,你陷入了恋爱之中,你觉得你有了爱情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没有了爱情连活着的意义都没有了,那么那一分钟爱情就是你小我的内容。
你追求什么,你心在哪里,你小我的内容就在哪里。小我的内容有两种情况,叫做单一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小我也是小我。这种人相对来说健康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当他推动一个内容的时候他不会崩溃,还有别的内容牵着他。
比如一个人他有很多爱好,他追求金钱,追求权利,追求爱情,什么都追求。他有一天失恋了,他会想不通自杀吗?不会的,他还有其他东西,他还有很多钱,他马上要升职了,他还有很多东西维持着他,他这个小我发现爱情这个东西没了,小我会赶快把这个空填充掉,这个是肯定的。
因为小我每时每刻都得保证他所找的这个填充物要随时都在一个满的状态中,小我维持原样都觉得不够,他要更多,更别说把他已有的抽走,那分钟他是要捍卫的,是要自卫的,所以奇迹课程说凡是真实的必不受到威胁,换句话说会受到威胁的必不是真的,你认为不是真的才去捍卫它。
回到小我的内容上,多元化的人我们把他叫做正常人,我们所说的这个社会上的正常人其实已经不正常了,从心灵的角度说他已经生病了。
多元化的人我们把他叫做这个社会上正常的人,他不会轻易被击垮。我们人类社会会把少数一些人形容为变态,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了吧?
网络上经常会看到变态,什么叫变态?变态的人就是他小我的内容非常单一,他其实不是变态,他发现了某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对小我的填充效应来的特别好,甚至胜过他所有的东西。
他对这种东西的执着胜过了所有的东西,这种东西逐渐把他小我里面的内容清理掉了,所以小我的内容内部是会相互争夺清理的,你现在追求一个东西,当你发现他是假的,你会想要争取一个更好的。
你会在一夜之间,为了争取更好的把你现在拥有的这个东西抛到一边,因为小我是不择手段的,什么能给他这种存在感、忠实感越强烈,他就会不择手段的去得到那个东西。
这种具有单一小我内容的人,他在社会上是比较危险的一种人,因为他重视的东西一旦失去,小我不会很快的找到代替品,他也不会有其他代替品通过自我成长把那个空缺填上。
比如追求金钱的人,他视钱如命,有一天他的股票跌了,跌得一塌糊涂,他把钱全部投进去然后破产了,他那一分钟会有无比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是在重复我们从天堂我们离开天堂,分裂的那种失落感的重复,这种失落感是我我心灵一刻也不愿意承受的。
心灵宁愿不活了,它也不愿意承受这个东西,所以心无法承受这种失落感,那我死行不行?
所以这时候心灵驱动小我做的事情是自杀,这个梦我做不下去了,我不做了。
但是自杀能解决吗?自杀的确能临时让人结束那种痛苦,就是那种小我的内容全盘被腾空了那种饥饿的空的状态,那种痛。
对于小我的身体来说的确是临时的,对于心灵来说他死的那一刻他的意识还在,他的肉身是没有了,但是那个痛苦是心灵带来的痛苦,你把肉身结束了你以为就结束了吗?它没有结束,心灵会带着这种痛苦和失落或者 怨恨会再次投胎,又把这个执着加深一层,又接着下去。
他以为通过结束肉身就能结束这种痛苦,他以为他就是肉身呢,一死百了,了不了,还会接着往下来。所以这种单一小我的这种痛苦,这种人的小我是不稳定的,这种人他的内容要么得就全部得,要么失去就全部失去。
爱情也一样,爱情你别爱过头了,我有次跟道友打过一个比喻,假如有一个女孩子她在初恋以前有很多爱好,后来她发现恋爱以后她的心灵就感受到恋爱的真实程度比她以前所有的爱都要真实。
就是恋爱给她的这种存在感更踏实,她找到了梦中的白马王子,她以为只要有这个白马王子就别无所求,什么好工作,学习好,甚至什么亲情友情我都不在乎了,我只要有这个爱情。这个是人头脑的想法,那心灵是怎么认为的?
心灵认为她找到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给它的充实感胜过了以前所有的一切感觉,这是它想要的。当然以后这个女孩子和男孩子结婚了,她才发现原来她爱的不是这个男孩子,她爱的是心目中塑造的男孩的形象,是一个代替品,她把天堂象征化地变成了一个白马王子,她把白马王子跟这个人赞同了。
因此她把对天堂的向往变成了对白马王子的向往,变成了对这个小伙子的向往,这个小伙了在她眼里是完美的,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当她结婚以后开始油盐柴火酱醋茶,她发现原来爱情不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她就会扮演其他角色,她就会去找其他代替品了,那个时候她找什么呢?原来爱情不是那么回事,原来白马王子变成了老公,老公变成了我的那位。
甚至老公很多恶习都出来了,她会觉得他也不过如此,当然男的同样也会这样的想法。男的想法可能来得还会更快一点,他会发现当初的这个青春小妹怎么衰老了,越来越老了。
因为他所向往的这些象征,象征都会改变的,你对天堂的美好的向往是不会改变的。当你把对天堂的美好向往寄托在一个象征上的时候,这个象征只要是在娑婆世界,这个娑婆世界都是用幻觉搭建的,而幻觉的存在依据是永不停息的动,就是会变。
你把你永恒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会变的东西上,那么这个永恒的希望一定会落空,好在很多这种象征维持的时间比人的寿命长,因为人在有生之年没有看到它的落空,人就认为她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