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第一次参加儿子所在的美国公立小学的“国际日”,让我这个“老阿姨”大开眼界。
小时候的我,生活在“老少边穷”的内蒙古,没什么渠道,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都说我们是通过书本看世界的,可是我们从小学的语文和历史, 并没有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在恰当的年龄对本该知道的事儿缺乏认知是挺遗憾的一件事。更加遗憾的是,为数不多的的认知中大部分还并不真实。老师和家长都教导我们要“听话”,而很少有人教导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还没有辨识能力的时候,越是听话的孩子,越容易长成“好孩子”,日后也越容易跟真实的世界产生认知的冲撞。成年以后,如果想要抛弃一种固有的认知,进而去接受一种全新的认知,难如登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教育根深蒂固,导致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在信仰的路上异常艰难,甚至比从未受过教育的农民还要难。笃信了几十年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坚信人是从猴子变的,怎么可能转而相信是上帝创造了我们呢?难呐!
说回国际日,对于培养孩子的世界观,的确是非常生动的教学:欣赏不同国家的服饰,把玩不同国家的游戏,品尝不同国家的美食,透过食物更好的了解一个民族。正如一句话所说:You are what you eat。写到这儿,我突然好希望我是一盆山城辣妹子鸳鸯火锅。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什么概念?就是你遇到的美国年轻人,如果ta爷爷辈也是美国人的可能有不到50%,如果ta爷爷的爷爷辈也是美国人的,可能不超过20%。借着国际日,正好可以毫不避讳的问一下对方的home country,第几代移民,家里讲什么语言之类的。然后也听人家夸我一下,诸如:原来你才来美三年多啊,完全看不出来是新移民啊,英语是怎么学的呀巴拉巴拉。我内心想吧,看不出来我是新移民,主要是美国的食物吃太多,身材也变得美式了,此处不再描述:))。
现在国内一些前卫的高产高知家庭,比较理想的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国际公民”,在英美等地接受教育,在世界各地工作或生活。而要想成为“世界公民”,第一步是要让孩子了解并关心这个世界,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贫穷,疾病,灾难,饥饿,不公平等,而不是只是关心成绩,比赛,房子和车子。第二步是通过好的教育去培养能力,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语言能力等,进而去解决这些本质问题。正如一位在非洲工作货的一诺fellow 所说:所谓的“国际视野”,不等于发达国家视野。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沃伦巴菲特,知道他在在投资上多么成功,知道他的“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还知道跟他共进午餐可以拍卖到几百万美金。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承诺向盖茨基金会等多个基金会捐赠他个人85%的股票。在这些捐款的帮助下,通过改善卫生防疫,补给营养品,每年会帮助非洲挽救了成百上千万儿童的性命。
在美国,老师可以有自己的政治倾向,这是他们的自由。但是老师不能给孩子们灌输politics,既不歌颂也不批判。李礼班上的好朋友是个很爱读书的孩子,每次去了图书馆都不舍得走,而且借的英文书都是关于世界局势,有一天他告诉妈妈说本拉登是个大英雄,他妈妈赶紧开始沟通。上次我碰到他在图书馆看书,竟然是拯救以色列之类的,我着实惊叹了一番,一个5岁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可能比我还多。
作家严歌苓曾在《扶桑》中写过,她属于第五代华人移民,按照年龄,我差不多算是第六代。《扶桑》中写过,靠着修筑连接美国东部和西部铁路的第一代移民,当年为了淘金来到美国,登陆旧金山,历经艰苦,饱受摧残,而因为美国出台排华法案,所有家眷无法来到美国团聚,由此导致华人移民断了整整一代。很多华人孤独终老他乡,没有再见亲人一眼。比起前五代华人移民,我们很幸运,虽然正在错过祖国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但是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已经非常运气,没有战争,没有革命,国富民强,让我们可以在异国他乡自由的表达民族自豪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