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是与我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
累了可以放上舒缓的音乐与自己呆上一会如此的放松
双盘坐,微闭双眼,背部挺直,双手自然垂落于双膝。随着身体的一呼一吸,感受身体各个部位的酸麻胀痛,你会发现大脑在不断复盘昨日、甚至很久以前扎根于记忆中的事情,从源头去思考,透过现象理清每件事的本质,也深深思索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进行着思考→反思→再思考的循环过程,不断尝试将身心系统调试到最佳的平衡状态。在日积月累地静坐过程中,你会更易觉察到:
在生活或工作中产生的“任何复杂的念头都已在静坐冥想中悄悄化解。”
从一开始的听着音乐感受
到去感受大自然的声音
静静的夜
黎明前的黑暗
太阳的慢慢升起
与自然万物在一起
生生不息
永不停息
《道德经》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活中处处都在使用阴阳五行,比如,你要烧锅做饭,灶里的火是阳,锅里的菜是阴,阴阳交汇生成一锅美味的饭菜;当你心情不好发脾气时,为阳,你的亲人劝你消消气想开点,为阴,阴阳交汇你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
把连接的先记下来
因此,无论一个人看待道德的尺度如何细微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总是不断地进行着平衡循环:平衡→不平衡→新平衡
那么,在没有绝对的平衡的人生里,平衡往往来自我们内心的调节——在个人成长历程中,成长是一个从简单变得复杂的过程,就是提升心性、磨练内在素养的过程,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状态,当复杂达到顶峰时,最终会重新回归到简单的状态。
“最开始简单是真简单,因为没有阅历,最终的简单是放下也就是难得糊涂。最开始的也是最终的、永恒的。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平衡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 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平衡,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平衡!当物质与精神之间失衡,身心就难以健康了。所以,一个人要始终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活在当下,实现性格的完善与平衡,保持快乐的平衡能力,过好每一天的每时每刻。
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无我相);
不要觉得对方是需要拯救的(无人相);
不要觉得众生是低下的(无众生相);
不要觉得拯救别人会让自己得到什么(无寿者相)。
感恩生命中美好的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