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①,仍不解者②,此为坏病③,桂枝④不中与⑤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⑥,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⑦此,勿令误也。(16)
【注解】
①温针:是针刺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针刺一定穴位,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
②仍不解者:指病仍未解,非指表邪未解。
③坏病:因治疗错误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即变证。
④桂枝:此处指桂枝汤。
⑤不中与:即不中用、不当用之意。方有执说:“不中,犹言不当也。”
⑥解肌:就是解散肌表之邪,属发汗的范畴,但与开表发汗不同。尤在泾说:“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
⑦识(zhǐ):记住。方有执说:“识,记也,记其政事谓之识。”也可理解为认识、注意。
【解读】
太阳病初期,本当用发汗之法治疗,但也需辨别表虚、表实,选择适宜的方剂,并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若选方用药有误,或汗不如法,则病不除。
太阳病不当用吐、下、温针等治法,如误用了这些治法,非但太阳表证不解,而又会导致病情发生新的变化。
本条描述太阳病发汗之后,病未缓解,医家又匆忙使用催吐、攻下、温针等法杂治,致使病情发生了多种复杂的变化。如误用催吐法,既伤胃气,又损津液,易使病证化燥生热。误用攻下法,既伤中气,又损阴液,并引邪入里,促使表邪内陷。
“温针”是古代较为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针刺后在针柄上以艾火加温,使温热从穴位透人,以达到治疗之目的,多用于治疗虚寒疼痛病证,而不适用于温热病或表证,误用则助热生火,促使病情向火热方面转化,甚至形成火逆重证。论中将此各种恶化了的病证统称为“坏病”。
几经杂治,病情已经远离原本的太阳表证,故不宜再服用桂枝汤一类的解表药剂,所以:艾中强调“桂枝不中与之也”。
坏病的成因复杂,变化多端,难以确立固定的治疗方法,故张仲景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灵活思路和救治原则。据此,对坏证要仔细观察,审慎辨证,按证立法,遣方用药,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辨证论治。
从临床上看,引起坏病的因素还有许多。例如医师的言谈或行为误导了病人;
患者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药物毒性给患者造成了伤害;自身正气不足;护理失当;感受的病邪特别严重;目前尚缺少根治的药物等,都会使病情继续恶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误治造成的坏病,而且对其他各种疾病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只适用于太阳中风表虚证,而对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为主要表现的太阳伤寒表实证,不仅不能发挥治疗作用,甚至会带来副作用,或导致邪气羁留不散。
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的原因:一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病机的重心在于表闭,治宜麻黄汤辛温发汗,开泄腠理,发散寒邪。而桂枝汤中不用麻黄,则发汗之力必微,难以达到宣发腠理而开毛窍之效。二是方中使用了酸苦的芍药,有敛营止汗之弊,不利于卫闭营郁之证。故曰:“不可与之也。”
如伤寒表实证误用了桂枝汤,则可使表邪郁闭更甚,甚至发生种种变证,所以仲景特别告诫医家:“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