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我们终将“死去”的中产阶级

致我们终将“死去”的中产阶级

作者: Lc_71a3 | 来源:发表于2018-10-11 18:16 被阅读0次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音》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单看上文的话而不看后缀,文字里透露出的弱肉强食的血腥味,很难想象这出自基督教的圣经。但回头想想,若我们把宗教内宗教味道抹去,里面传递的却是世间普遍存在的真理。如上文的条文,有一个普遍性的名词,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普遍的存在我们各行业中。简单举一个例子,在人体基因学研究中,10%的基因每年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资金投入是90%基因的几千倍,单从产出效能来看,10%的基因仅比90%的高3-4倍左右,他们的差别仅在于前者已经有了充足的研究,投入能带来更高产出。如此一来,10%的基因将不断获得更多资源,而90%的基因将逐渐无人问津。

如若马太效应在各个领域都将适用,我们可以很快速的得出一个结论,随着经济发展的愈发加快,正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将以我们肉有可见的速度,逐渐凋零。

中产阶级,是指那些已经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且精神娱乐需要也得到较好满足,但最高级的自我满足需要仍未满足的社会中坚阶级。按照福布斯对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年收入在1-6万美元这个区间内,即可称作中产阶级。

一个国家社会结构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中产阶级占整个阶级体系的占比。这个概念很好理解,中产阶级在社会阶层体系中,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下一层阶级实现阶级跃迁的成本较低,那么生活就有奔头,社会矛盾就小;中产阶级实现阶层跃迁难度较大,但需求基本满足,基本也不会动乱;中产阶级通过社会筛选,1%的人流入精英阶级,但人数较少,也不会产生过多的“仇富”心理。

但即使不了解时事和社会情况,我们亦能从“如火如荼”的拜金风潮,人们日益加剧的“仇富”言论,感受到社会体系并没有往最优的形式发展,我们社会正逐渐向沙漏型社会转变。而随着中产阶级的逐渐萎缩,底层和顶层人群距离越来越远,那么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中产阶级的阶级的萎缩,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让我们先将视线投向我们各方面参考的样本,美帝。

美国自二战大发战争财,一步迈入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延续至今。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提升,美国同样陷入了资本主义必经的道路,即贫富差距的扩大带来的阶级重新调整。

下图数据来自国外一个权威的数据调查机构,我们单从数据来看,自1971年开始,美国中产阶级的比例不断的下降,并且在2015年跌破了50%。而另一个数据则更有意思,17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上涨1.8%,但实际家庭收入平均数降低了9%。这说明了什么呢?高收入家庭财富增长使得收入的带宽变得更长,但占更多数的低收入家庭收入的降低使平均不断下降,这正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有力体现。若我们将视线投向其他发达国家,可以发现欧洲的英、德、法还是亚洲的日本和香港,类似的数据不断的出现。

我国的表现情况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展现并不相同。一般来说,社会阶级是先发展成为橄榄型结构,之后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为沙漏型。而我国因经济发展的异常迅速和人口的大基数使得社会结构在未形成橄榄型结构时,便开始向沙漏型转变。

2018年,我国中产阶级规模已经达到1.09亿,成为世界上第一规模的消费群体。并且可预见的是,随着国家每年6%-7%的GDP增长,中产阶级的绝对值会不断增加。但绝对值的增加,却并不能阻止相对值的不断下降。

正如我们在开头提到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中国GDP每年保持的8%“神话”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马太效应的加剧。接下来简单谈谈马太效应在中国各方面的展现。

第一,社会资源的分配。赢者通吃的残酷逻辑在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个普通的下层阶级或中层阶级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补习班、学校师资力量、周围的同学在各式各样的影响着他。当他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进入一个一流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更加残酷的资源剥削。当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富二代,随意投资数百万,即使投资回报率低至10%,仍有数十万的盈利。而这时,刚出校门的他仍赚着刚够温饱的工资。一个人的门槛,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我们可以努力,让我们在与那些“富二代”竞争时,不占劣势。每一代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自己的阶层实现跃迁或至少不被甩下,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愈发成熟,与改革开放那是遍地黄金相比,现在生活中仍存在大量机会,能让你一夜暴富,但恐怖的一点是,你无从得知这些机会,并且当机会来临时,你却没有足够的基础(财富或能力)来承担

第二,人口结构的改变。中国已经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在202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17%。当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承受着家庭“倒三角形”的压力,那么他哪里有资本来满足中产阶级的精神娱乐需求呢?日本的社会学者三浦展曾提出“下流社会”这个词,当民众自感“上流”无望时,将自甘堕落至“下流”,而这正逐渐在世界各个国家发生。当房价涨至无法购买的情况,当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当我们每日精打细算,担惊受怕的生活着,又何来中产阶级这一说呢?

若我们将视线从外至内看,我们惊叹中国每年迅速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此间风景独好”。但若从下至上来看,中间一个巨大的鸿沟正逐渐形成,“山雨欲来风满楼”。

尽管我们国家的政府正不断做出改变和调整来缓和“山腰”凹陷的趋势,例如个税改革来优化分配结构,精准扶贫来拉动底层,但终究只是缓和。

一个可能的事实是,一部分人在消费升级,一部分人在消费降级。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中产阶级正在消失。

-END-

相关文章

  • 致我们终将“死去”的中产阶级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音》 ...

  • 致我们终将死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死去的青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买手机关注的不再是外观,而是实用;吃饭关注的不再是喜好,而是营养。生...

  • 致我们终将过去的时光,致我们终将离开的地方,致我们终将留存的记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残霞流年,生命最苦恼的地方是我终...

  • 我们终将死去

    文|御林刺骨行者(谢明军) 列车从我的身边疾驰而过,生起一阵风将我本来就凌乱不堪的思绪吹得更加的支离破碎。算起来,...

  • 我们终将会死去

    夜深人静的时候适合思考也适合悲观。虽然我们都将死去,但上有父母尚知来处,下有儿女,也算为种族做了点贡献。 关注的公...

  • 我们终将死去

    我们终将死去,或早 或晚, 当我们死去时,有人儿孙绕旁, 当我们死去时,有人无人知晓, 我们死去之后,有人被纪念着...

  • 致我们终将死去的点赞之交

    记得周华健的《朋友》里面有一句歌词是: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昨天闺蜜说:最近那个小二联系你了嘛?好久没...

  • 青春逝去何妨,岁月终将静好

    有人说,如果你想要青春不朽,你只能在18岁的时候死去,否则,青春终究是会逝去的。 辛夷坞的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

  • 转身遇见你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

  • 我们终将死去 - 草稿

    窒息的空间,压在想要起来的身体上。无法呼吸的深海是我们或许一生都要游走的地方。 那些不幸和哀伤不一定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我们终将“死去”的中产阶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qi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