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有句名言:“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多年来一直在寻找那剂心灵痊愈的良方。心灵的创伤带来的影响远远比你想象的更严重,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的生活方式和待人处世的态度。这个世界充满这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伤害,如果做不到放下伤害,那么这种创伤会像牢笼一样囚禁你的心灵,让你长时间饱受折磨。
放下伤害,把痛苦留在身后,认真审视内心真实的需求,放下那伪装的坚强,去阐述事实,去感悟内心,去宽恕对方,去重建生活,正视自身的问题,不断的完善自我,这才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方。
一、为什么你会觉得受到伤害?
在人际关系中你觉得受到伤害大体有两个原因: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和期望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
案例:已婚妈妈,刚结婚时对婆婆和老公公很是关心,真心想待他们如自己爹娘。最近,越来越觉得婆婆不实在,一涉及到家里跟经济有关问题我婆婆就支支呜呜,老人们有自己的隐私是可以理解,但是我一看到婆婆那样不坦诚就感觉很受伤,就觉得更本没有把我当自己人,就不想再对他们好,一想起来就心里特不是滋味!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啊。总想着对别人好也能换来别人对自己的好,可觉得自己怎么老是遇到这样的事,以前跟家嫂也是这样,到最后自己也一直苦恼。
分析:此案例中当事人的痛苦是总想着对别人好也能换来别人对自己的好,希望换来别人对自己的好,这是表面需求,而更深层级的需求实,希望能换来对方用我期望的方式回报我的好,正如她自己所言的一涉及经济问题婆婆就支支吾吾、不坦诚。表面的需求你去思考一下就容易发现,而更深层的需求却不容易发觉。
此当事人会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说明她对婆媳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的,然她发现她没有能力改变婆婆变成那个符合内心期望的人,这就是期望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了。
最后当事人在没有真正弄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沟通无效后就选择了不想再对他们好来伪装坚强来隐藏内心的需求,长期下去这种婆媳关系之间的矛盾就会变成了伤害。
二、正式自我、客观陈述、选择宽容
当伤害已经成为事实,你整天怨天尤人的抱怨还不如选择放下伤害、选择宽容。放下伤害需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正视自己的内心感受。
那些无法正视自己内心感受的人,其实就是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真实需求的人。人面对负面情绪困扰时候的本能反应是“逞强”,而这种表面上潇洒乐观实则是对审视自己真实需求的逃避,或许是真实的需求会让你觉得自己肮脏、龌龊,实在上不了台面。更怕对方一旦知道你最真实的动机和需求之后以此来要挟和攻击你。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不承认自己的沮丧和悲伤。如果不正视自己内心需求没有被满足的事实,那么你就无法理解伤害的原因,也就无法去化解伤害。久而久之这种心灵的创伤就会影响你的生命状态。所以正视自己的内心感受,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对于治疗心灵创伤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无法正视内心感受就会进入自我防御之中,人际互动时,有三种自我防卫的型态,了解这三种型态,分析自己属于哪一种,然后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种是“讨好型”。
以“讨好人”来保护自己,这种人总是笑嘻嘻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语,主动上前和人握手、打招呼,用“只要我乖,人就爱我”的内在誓言,希望天下所有人都爱他。但若是一直采用同一种方式面对问题而没有弹性时,就会出现状况。每个人应该不断成长,学习用更成熟的心态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攻击型”。
在人还没有指责他之前,先凶狠的指责别人,与每个人保持距离。用这种方法可以隐藏自己的软弱,不轻易被人刺伤,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因为他内心其实很需要爱,却用攻击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三种是“隔离型”。
既不攻击也不讨好别人,只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保持遥远距离,冷眼旁观。有的人是“电脑型”,凡事用逻辑分析,过度运用理性,以隔离感情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和别人互动,也不把心事告诉别人,似乎离群索居,很难与人深交。有的人是“小丑型”,虽然表面上嘻皮笑脸,却从不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笑,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如此一来,虽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但享受不到与人心灵相契的喜乐。
2、客观的陈述事实和感受
当你能正视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感受,才会为你客观的陈述事实奠定基础。客观的陈述事实应该包括你内心的真实需求、事实行为给你造成的情绪感受、你希望对方怎么做的建议。这个过程就是沟通的过程,而客观的陈述事实和感受是沟通的关键。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沟通障碍和排解负面情绪。
沟通的三种障碍
第一种:不敢。
很多时候你觉得受伤是来自于沟通的不顺畅,沟通不顺畅不是不想沟通,主要是不敢沟通、或不知道怎么沟通。这里的关键是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的想法,是别人认识“我”的最准确的途径。如果我不表达我的想法,其实就没法儿让别人真正认识自己。“我”的想法,有可能在他人眼中是幼稚的、可笑的、荒唐的,正是因为这种担心,所以“我”不敢表达我的真实想法。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要想表达,只需克服这种担忧,无论是什么想法、观点,只要是真实的,就值得被尊重。
第二种:表达不清。
“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是A,但说着说着就变成B了。这大约需要不断的练习,学习各种词汇的精确的含义(其实很多词汇的意思你都是望文生义,于是常常就变得词不达意了),养成写下自己想法的习惯,并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表达能力就能逐渐提高。
第三种:“我”的想法A在他人理解中是B。
如果排除了第二种情况中词不达意的错误,仅仅只是因为“我”和他人所站角度不同,所以眼中所见的事物也就有所不同,那么这种情况就无法避免。必须接受人和人对于事物看法的差异。这个过程中最忌讳那种你和我的想法不一样就拿各种“标签”扣过去。
陈述对象的选择影响排解情绪的效果
你在想他人陈述的过程其实就是想得到他人安抚的过程,也是消解负面情绪的过程,这时你需要的他人的认可。所以在心理伤害疗伤的时候,最佳的选择陈述对象是施害方,其次是和自己又相同经历的人,最后是自己。
第一种:向施害方陈述。
因为伤害来自于对方,所以能得到施害方的认可,得到施害方的抚慰对消除父母情绪效果肯定是最佳的。让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客观陈述,往往会让施害方感到恐慌,这样反而容易让自己受到二次伤害。
第二种:向相同经历的人轻松
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效果也非常好。缺点在于如果拥有相同经历的人极有可能会加深你对伤害的感受,而没能给出拜托伤害的建议。如果条件允许,找心理医生应该是恰当的选择。
第三中:写情绪日记
你还可以多看书,多听有关人际、心理的演讲,也可借情绪日记去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及与他人之间的心理互动。尝试写“情绪日记”,仔细思索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会让你有情绪过激的反应,把这类事情记录下来,对于自己的成长、心理复建很有帮助。当你进入情绪过激的危机状态时,正是你重新学习的最好机会,这个即时反省的过程,可以帮助你更深入了解潜意识中种种的心理运作。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反而该趁机努力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借着情绪日记,可以帮助你省察、思考。
3、选择宽容
在人际关系的伤害事件中,很多人看到选择宽恕首先会想到就是宽容施害方,其实选择宽容还有另一层含义:接纳自己、完善自我。真正的宽容是接受事实,包括原谅对方、也接纳内心不完美的自我,让自己的能力配的上自己的欲望。真正的宽容是一种能力维度上的碾压。
在日常生活中,你总会遇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哪怕你受到孩子的攻击并受到伤害,你也能轻而易举的原谅孩子,不予计较。因为你认为完全没必要,这种没必要就是成人在能力维度上轻松的碾压了孩子。所以要选择宽容就必须去审视自己的问题,去努力完善自我,让自己的能力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配的上自己的期望。
知乎案例:我总是力求自己做的很好,我不负天下人,但一旦有人负我我就特别接受不了。我总是会恨我妈从小对我过度严厉,会恨前男友的劈腿,也恨挖墙脚的“好姐妹”。似乎只要不看到他们有真诚改过的态度我就可以一直揪着这些事情不放。但哪怕他们道歉了,很多次,我还是非常介怀。我也不知道,很多很多事情困扰我,而且越来越多。该怎么做到原谅别人,宽容别人,以及自己?
分析:回到受到伤害的两个原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和期望超出了能力范围。此案例中的女孩需要的是一份忠诚的爱情,然自己的能力使得她曾经获得了却无法长期拥有,这里必有能力上的欠缺。设想如果她不断的完善自我,在将来找到一份更美好的爱情,她会不会反过来感谢前男友的劈腿呢?
三、重新构建生活
在你宽恕了加害者之后,就说明你已经走出了困扰你的心灵牢笼,接下来当然是要重建生活。这就提到了一个问题,生活是什么?其实生活很简单,就是一段段人际关系的组合。你的亲人、朋友、同学或者同事,这所有的关系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你的生活。
而每一段被伤害的过往,就代表着一段人际关系的割裂。在宽恕过后,要重建生活,就必须要重建人际关系。如果伤害你的这个人包含在你的人际关系中,那么你还需要重建或者放下跟他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