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理有一个朋友好酒,几乎每天不可无此君。历酒经年,对酒有独到的认识,他认为好酒要顺喉,不打头,有余味。
这世道假酒多,许多裹着名牌外衣的假酒泛滥成灾,对花了大价钱的酒徒实在是不公平。我那大理朋友便养成一习惯,出门赴宴,怀里都揣着一矿泉水瓶装的本地烧酒,小锅作坊、山泉水纯粮酿造,产自云龙或者巍山乡下。无论赴宴饭店档次高低,朋友习惯照旧,甚至不厌其烦介绍此酒的干净出身。
这种生活境界其实是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西方工业革命比我们早两百年,经济的飞跃,物质的丰富,促使人们对优质的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名牌、奢侈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它们质地纯正,制作精细,人们爱不释手。
但是这些东西价格昂贵,模仿的也多,对于追求个性,享受生活的有教养的西方人,这泛滥的、以价格取胜的奢侈品让他们觉得俗不可耐。他们开始寻找适合优雅生活的替代品。
比如红酒,曾经风靡上流社会的波尔多、拉非等美酒,由于价格昻贵,受到一些评论家的批评。于是,从上世纪初,有一家英国的酒类进口商,三百多年一直经营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的生意,也开始卖一种名叫“优质普通波尔多”的葡萄酒。这酒口味纯正,很适合日常饮用,价格便宜。
上世纪八十年代,善于学习的日本人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日本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西方奢侈品博得大家喜欢;另一方面,价廉质糙的低端产品充斥市场,民众的消费呈现两极分化。
于是,有日本人在优质廉价的思路下,开创了一个叫做“无印良品”的概念,直接翻译过来便是没有品牌的优质产品。它致力于还原产品的实用形象,即所有生产的商品都是优质的、价钱合理的。他们经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什么产品,只有当“刚刚好”的时候是对人最有好处的。
无印良品的出现,它把虚伪的“身份”概念从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中剔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满足感。大凡消费者都有这种经验,当购买的、消费的物品物有所值时,你便有一种满足感。而物品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本身好,而不是因为任何特别的象征意义,包括奢侈的外包装和徒有虚名的名号。就像大理朋友喜欢自带的白酒,它的口感和饮后的快感与那些上百元一瓶的酒没有差别。
今天,钱对于一些人已经不是问题。那么,选择物品的方式,也就反映了我们的品位,好坏贵贱还在其次。许多时候,物品给我们提供的服务和我们拥有这物品的感觉并不是相等的。就像做一个有钱人,还是做一个有品位的有钱人,内涵大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