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发表于我的个人公众号“苏菲酱的日娱闲聊”,主要推送日剧、日音和日娱的内容。建号初期,欢迎大家过来玩耍~>
以前关注过一个叫“谷阿莫”的网红,主要制作短视频来吐槽影视作品的各种硬伤,经典套路为“X分钟看完一部XXX”,可能在座的有不少人听说过他。此人基本上每天都更新,高产似母猪,但哪来那么多可以吐槽的知名作品啊!国内的作品不够他用的,他就顺理成章地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其中就包括日本的低成本影片。可以看到,那些被他吐槽影视作品当中,日本小成本电影确实是越来越多了。
平心而论,他提到的那些电影,确实烂片妥妥的。他好歹也是靠吐槽别人吃饭的嘛,找点制作不精的作品吐槽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以我这么一个对日本影视圈稍微有些了解的观众的立场,那些被吐槽的电影实在是没有被吐槽的价值,因为它们原本就不是主流电影啊!就像学校里的社团,学生们自己筹了点钱拍了一部电影,原本也只想让学校里的其他同学看到就满足了。没想到片子拍出来之后,居然歪打正着被一个有影响力的评论家看到,这个人以评价张艺谋冯小刚这样大咖作品的标准,把这个学生作品评价了一番,顺便还让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连连点头。你说这些拍片的学生们是不是十分懵逼啊?
放在谷阿莫这里,性质也是一样的。他的目标观众,大多没看过几部日本电影,他们会以为这些影片都是全国大规模上映的商业片,所以也就会对电影质量有很高的要求。每次谷阿莫吐槽日本电影,以正常的标准来看,他们的确也觉得片烂得不行。这就给人一种“原来日本主流电影的质量居然如此之低”的错觉。他发布的视频下面的评论也证实了这个猜想。不少人不仅吐槽电影本身,更是上升到批判整个日本电影业的高度,例如“原来日本也有这么多大烂片”的评论随处可见。
在报道上有了偏差,你也是要负责任的啊。
但其实啊,这些人只是没接触过更多的日本主流电影而已啊。 那些影片,其实只是高级一点的“学生电影”而已,只不过拍电影的投资方,实力更加强大,能把这个电影放在几个电影院里上映罢了。如果大家以一种“学生作品嘛,手法稚嫩一些、演技不佳都很正常”的眼光看待这些电影,那么这惨不忍睹的低质量,说起来根本就不是个事嘛。
说到这里,就必须谈一下中日两国在培养年轻演员上的差异了,尤其是在演员的事业起步阶段尤其明显。
放眼看看中国活跃着的演员,绝大多数在国内那几大戏剧学院里学习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即便他们在校期间就参与商业作品的拍摄,学校一般也不会直接负责每一位学生的运营活动,因为这是经纪公司的工作。也就是说,在中国,学校和经济公司对于演员们的作用是这样的:学校负责传授知识,经纪公司负责事业的运营。
而在日本,并不存在像中国这样通过高等院校培养年轻演员的系统。培养艺人们专业技能的学校的确是存在的,但是,这些学校大多以一种“辅导班”的性质存在着,而且数量非常有限,远远达不到像中国这样成为专门的高等学府的程度。
那演员们要在哪里学习专业知识呢?对,这个任务交给了事务所(也就是经纪公司)。
最常见的模式是这样的。演员们在年纪很小的时候被签入了经济公司,通常为十几岁或20岁出头。正式签约之后,新人演员们在公司的安排下,在公司内部进行各项基础课程的培训,如表演、声乐、舞蹈等等。除了理论知识之外,为了积累他们的演出经验,公司还会给他们争取实践能力的机会,如塞进正常制作的电影电视中演个小配角。但这样的机会非常少,而且对演员本身的演技也有较高要求。经纪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他们急切盼望着新人们早点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演员。有的演员明明十分有潜力,如果被好好培养,以后一定能够成为一线演员,但却因为各种各样的机缘巧合得不到锻炼,公司也很着急啊。
外部没有机会,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机会啊!于是,不少财大气粗的事务所,便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参与投资拍摄一部低成本、小范围上映的电影,让这些需要经验的新人来锻炼一下好了。拍摄完成之后,再在个别几个电影院小范围上映一下。这样,新手们一方面锻炼了演技、积累了拍摄正式电影的演出经验,同时还能露露脸刷点存在感。刷得多了,不就有观众认识了嘛。当然了,毕竟只是给新人锻炼的机会,无论是从投资额,还是制作方的用心程度,这些电影都远低于正常电影的水平。
你可能已经看出点端倪来了。这些看起来很烂的剧,无论对于演员本身的成长,还是公司的人才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演员来说,好不容易有了出演电影的机会,当然十分珍惜了,至于片本身嘛烂就烂了,好片还轮不到自己这样的新人演呢。而对于公司来说,为了有潜力的演员积累一些演出经验,花这点钱也是值得的。反正投资额低嘛,电影砸就砸了,一开始也没指望它挣钱。
简单点说就是这样的:
你是一个毫无名气、没有一点演戏经验的新人,现在有个机会出演一部一看就很烂的剧,你接不接?
或者说……
你是一位导演,想找一位有潜力的新人,然后各个事务所推荐来了好多看起来都差不多的新人。你翻了翻他们的履历表,有的人一片空白,有的人有一排小成本电影的演出经验,你的直觉觉得哪位新人更好用?
答案很显然了。作为一名演员来说,演点什么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对于导演来说,大家都是没有实绩的新人,有一些演出经验的总比没经验的稍好点吧。
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如此多的公司甘愿在这些新人演员身上投资,市面上才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小成本电影,里面的演员总是一些从来没见过的人。
举一个被谷阿莫吐槽得很凶的例子:《电锯少女血肉之华》。
这是一部典型的低成本cult片,定位就决定了它一开始就不会吸引普通大众的注意。电影主角叫内田理央,是一个知名度不高、主要活跃在舞台剧中的年轻演员。查一查她的履历就能看到,她参演的电影大多为特摄剧,而为数不多的正常成本的剧目中,她一般只能当个存在感薄弱的小配角,很难积累演出经验。对于这么一位演员来说,这部电影的主役位置就相当重要了,哪怕剧明显就是这么烂,有个主演的机会总比没有强啊。而其他几个配角,咖位比内田理央更低,稍微一查就能知道,他们都是什么咖位的演员,背后的事务所是也没什么名气。哪怕是在一个烂片里当配角,这样的演出机会也是非常珍贵了。
《电锯少女血肉之华》的几位主要演员,从左至右分别是:内田理央,佐藤圣罗,山地真理,奥田佳弥子,玉城裕规因为电影已经过了放映期,我暂时找不到这部电影究竟在多少部电影院上映过。但我敢肯定的是,这个数量一定是极低的,甚至有可能低于10,总之远远达不到全国上映的程度。
所以,这些电影当然烂了!本来就是一部注定不会挣钱的电影,人家也根本没想好好拍。更何况,投资商拍这电影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捧一捧旗下的演员、为她们创造演出机会而已啊。
但是,看看豆瓣上这部电影的评价,我真是不知道是该为拍摄团体高兴好还是悲伤好。因为谷阿莫的垂青,它意外地被一大群中国观众注意到了。但是,观众们的评价却显得有些苛刻。
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总共只有852条评分,可以说是非常小众的电影了。而第一条短评就是谷阿莫的观众写的,并且得到了12个赞,相对于800个的评价总数,这个赞数已经相当高了。但其实我很想知道,如果没有谷阿莫的评论,这些观众是不是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这部电影,更别说主动去看了。
与之相比,咱们来看看日本网友们的评分。
这是Yahoo! Japan上该电影的评分。虽然只有56个评价,但3.39/5的评价还是比豆瓣上3.4/10高多了。我还查了其他几个日本的影评网站,评分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水平。这说明了即便是在日本,该电影也非常小众,但是电影的目标观众,对于电影本身还是基本满意的。究其原因,不是日本观众们品味堪忧,而更可能是观众们清楚它只是个胡闹的电影。用评价胡闹电影的标准去评价它,它还是有一些看点的。
如果说之前的那种情况是为了捧演员而寻找一部影片,而下面这种则更像是为了影片寻找一群演员。这就和我们心目中认为的电影比较像了。但不同点是,它们拍摄的初衷只是为了取悦一小部分人,而粉丝以外的普通大众则觉得莫名其妙。简单点说,就是“粉丝向”电影。然而,毕竟拍摄的目的是取悦小众,来看电影的观众注定很少,这就造成电影预算依然有限,剧本粗糙、演员水平一般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再拿谷阿莫吐槽过的一部电影为例,就是这部《脑浆炸裂少女》。
《脑浆炸裂少女》海报这部电影说白了就是一首同名歌曲的加长mv。大家有机会可以听听这首歌,风格基本上类似于前一段屠版B站的《极乐净土》(其实我觉得更像《Bad Apple》,但是这歌年代有点久远了,现在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听过),是一首标准的宅向歌曲。因为歌曲本身曲子还挺不错,再加上歌词奇特的世界观,让这首歌一度成为了宅圈中有很高知名度的存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气基础,制作组才决定以歌曲本身为原型,把故事扩展成一部电影,成果就是这部《脑浆炸裂少女》电影了。就像海报上写的那样,这是“那首歌曲”的映画化啊!
电影的主役,也就是海报上左边的这位姑娘,叫柏木阳平,是偶像组合“私立惠比寿中学”成员。这个组合在宅圈也算是比较红的团体了。在电影推出之前不久,这个组合还刚刚发行了她们翻唱的《脑浆炸裂少女》版本。在其他共演的演员衬托下,柏木的演技有些相形见绌,但作为电影原曲的演唱者,成为电影主演也算是有正当的理由。而其他演员,也确实是有一定实力但缺乏知名度的若手。他们参演这部电影,跟我上次提到的原因是一样的——增加演出机会而已嘛。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能会喜欢这部影片呢?
1.原本就喜欢《脑浆炸裂少女》这首歌的人,可能会想看看歌曲中能延伸出什么故事来;
2.参演演员的粉丝,尤其是偶像组合“私立惠比寿中学”的粉丝;
3.喜欢看少女题材电影的人;
4.其他被标题、海报、宣传等吸引,觉得这个猎奇题材有趣的人。
但不管具体是哪种人,人数都是非常少的。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无论电影制作精良与否,都不太会影响他们对电影本身的评价。如果他们是演员的粉丝,无论演员演什么剧他们都会去支持的;而如果只是被题材吸引,他们原本就只是去看个噱头罢了,内容怎样哪里是他们关心的内容啊!
既然票房或者贩卖DVD注定挣不了多少钱,那制作方干嘛还花大投资,去搞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电影啊?
所以啊,电影就是烂,大家也都知道。但是,电影性质所致,它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制作很精良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禁会问,不是说“电影咖”更高大上吗?为什么你说的反而显得电影很low?
不不不,不是low不low的问题,只是相比于电视剧来说,电影的制作更灵活而已。
首先,电视剧嘛都是在电视台播放的。而电视台就那么几个,每天也只有24个小时,还要把时间留给新闻、留给综艺节目、留给动画(最重要的是留给广告),哪里有那么多时间都给你搞成电视剧啊!但是,电影就不用受档期的影响,资源相对电视剧来说多多了。只要有人投资,能达到最低标准,哪怕电影本身做得很差,只要有电影院愿意播放,电影就可以上映了,参演演员就有机会被人看到啦。同时,电影院也乐于在大片播放的间隙或者深夜,用这些投资额很低的电影填充一下档期。
但这也不意味着小成本电影就可以不计成本了。为了控制收支,发行方一般会根据投资额、演员知名度等因素,决定电影播放的范围。不同于中国,电影如果上线一般都会全国同时上映,日本的电影是可以选择仅仅在部分地区上映的。比如,如果参演演员有一定的知名度,电影本身的制作也较为精良,那么制作公司可能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的电影院上映这部影片。而有的电影确实只是小打小闹,里面的演员也都是刚出道没多久的新人,那么这部电影甚至可以只在两三个电影院播放。比如《脑浆炸裂少女》,当年仅在19个场馆上映,而同年上映的《minions》,上映馆数则达到了330个。
另外,电视剧还要受收视率的压力。收视率是直接影响电视台收入的指标。电视台可以接受没有收视率压力的深夜档里推新人,但是,这也要求演员的知名度最起码扛得住1%的收视率(深夜剧收视一般2%-4%左右,1%则是相当低的水平了;如果低于1%,则会变成一个笑料)。如果一位新人没人认识,导致电视剧完全没人看,连1%的收视都达不到,这简直就是对演员本身的公开处刑。换句话说,能在深夜档里出演的新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知名度的。而那些更不红的演员,连1%的收视率都担不起的怎么办?没关系,低成本电影依旧是他们的退路之一。当然了,也不要指望这些电影能有什么高大上的制作。但不管怎样,这也依然是演出机会,演员依然有被观众看到的可能性啊。
当然,电影比电视剧的时长短,更容易编故事,也不要花很多时间在拍摄上面,这也是投资商大幅度投资电影而不是电视剧的重要原因。
讲了这么多,大家能稍微理解到为什么市场上有这么多“烂片”了吗?投资商并不像很多中国观众想象的那样,拍片主要是为了“洗钱”或者什么;更不是为了糊弄观众、只图捞钱(相反,这样的电影根本挣不到什么钱)。日本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确不强势,但总体水平依然是很高的。这些小成本“烂片”,也绝对到不了影响电影总体水平的程度。
而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电影的存在,日本电影市场上才能有这么多题材多样、风格不同的作品。制作方没有特别大的票房压力,演员们没有“演一部烂剧败坏自己名声”的担忧,他们才有动力去制作一些“普通大众可能接受不了,但有一小部分观众会觉得特别有趣”的作品。就像这次提到的《脑浆炸裂少女》,电影的目标观众,可能就是觉得这电影挺有趣的,比那些为了照顾普通大众而拍的中规中矩的大片有意思多了。如果制作团队像那些批评的中国观众一样,在故事的逻辑漏洞上考虑过多,那这部电影可能根本不会开拍吧。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也只是想说一件事——在我们讨论日本“烂片”的时候,请不要忽视它们拍摄的大前提。就像我们不会要求校园十大歌手的冠军,拥有流行乐坛一流歌手的唱功一样——拿业余选手和专业人员相比也太奇怪了吧!日本的主流电影,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作品的。与其揪着这些日本国内都不会有几个人看到的小众片说事,还不如去拿主流作品当例子比较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