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身后有余忘缩手

身后有余忘缩手

作者: 简Lisa | 来源:发表于2016-06-14 17:59 被阅读42次

    一则读书笔记。

    1、

    第二次读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读的很慢很难,原想自己第二次读,应该速度见长,但发现快不了,并再次感觉,第一次读一本书,往往根本还在读书之外,你领悟不到作者当时为何这样写,写这些时心中又有哪些感觉,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都注意不到。

    这次读的时候,我会留意一下作者的写法和用笔,带着小小的私心去读,如果我能从中读到我自己体悟到的东西,那也是收获吧。所以对于读的快与慢,心已放下,便不再纠结。

    之前听一位名人讲,“我是把红楼梦当作佛经来看,因为里面处处是慈悲。”

    我当时奉为金句。

    再次读它,虽然读的慢,但我从中读出了作者的感情,读出了无奈,读出了善良,反而读不出慈悲。不由得对自己当初迷信别人生出鄙视。

    你浮在上面,你一无所知,你没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你人云亦云,所以才会没有个性。一个人,没有想法,肤浅又不淡定,不自知又将自己当做一回事,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读到的,常常是作者无言的伤痛。这种伤痛,用作者的话讲,不是怨世骂时,而是最沉痛的一事无成。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我从书中作者写甄士隐“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看到了曹雪芹在说他自己。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痛彻心扉的领悟,作者才会写出如此万古奇书。

    没有他那样的经历,没有人生变迁,他或许还不会有这种“风尘碌碌,一事无成”的感慨,也不会将满腔抑郁倾注于文字。

    谁会想到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之家,一朝败落,等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时,才发现自己皮囊一副,风尘碌碌,无一技可依,无一事可成。

    每个人读经典,都有他自己的理解,我读不到作者处处的慈悲,但读到了他沉痛的无奈,我能想象,作者悼红轩披阅十年,心中那种对无法回转的悠忽光阴的惋惜,对自己当初不发奋以致晚年寄人篱下的辛酸,却无一人能讲。

    这种心境,是不是对我们有点启发?

    时代不同境遇不同,人,各有差异,但当我们真正去体会这样的心境时,体悟都是一样的,因为感情,是打通所有的良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2、

    世人都眼高手低,然而不深入其中,又有几人能真正明白“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以往,我翻到一本书,有时也会读不下去,我会在心底判断作者写的好差,不值得花时间去看,然而转念想想,就这么差的书,你能写出来吗?

    你连这份能力都没有,又何以心高气盛?

    虽然我不是这个行业的人,但我知道,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力量,一句话有一句话的难处,而将一句句话组合成一部书,更是需要花费心血,并不仅仅是你能想到的,忍得住寂寞。

    背后的那份心血,也不是人人能洒就洒。

    这样一想,心就会沉静下来,虽然对于我看不上的书,我还是不会花时间去看,但起码,在心中对作者保持了尊敬。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谦卑,做到静心,做到对待一草一木,乃至都有了敬畏和仁慈,它是谁?它是佛,而世界信佛之人又有多少,有几人做到了这份虔诚?

    之前写过,曹雪芹一定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笔下的贾宝玉,如此有情,甚至对待一草一木,一花一水。作者没有这样的涵养和修为,写不出那样的文字,修为在心。

    而叙事之头脑清晰,作者又非同一般。

    红楼梦这部巨作,能够在如此庞大的人物架构、情节安排上,还能做到脂砚斋点评的那样:“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薀万染诸奇”。

    实在是呕心沥血。

    曹雪芹在每回前面,都有二句话,因此他在描述本回人物、情节时,非常明白自己要写的重点在谁?重点在哪?在叙述到一个场景,一处情节时,他将那些不是主要的人物和情节,处理的非常好,往往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带过。绝不会让自己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太多笔墨。

    而在主要情节的安排上,则是重点研磨,花十二分的精细和功夫。

    这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对于创作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不能驾驭这种能力的作者,往往每个人物都是他的爱,每一个场景写的都是繁枝冗文,他的故事讲到哪里,他就将这种繁冗跟到哪里,他写的累,读者何不是读的也累啊,找不到重点不说,更毫无美感而言。

    一个强大的作者,首先要有这种大开大合、大视野的驾驭能力,目光要长远,决策要有魄力,要干净朗脆,而绝不是拖泥带水,他首先要在心中有一个大格局,在这个格局里,他就是王,他来安排所有的爱与宠,谁多谁少,完全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甄士隐邀请贾雨村在中秋团圆之夜赴宴, 两人会面,难免会有前叙后话,一场铺排,美酒佳肴,当时当景。

    然而,这些不可跳脱的故事情节,如果细细铺展开来,在到达作者的意图之前,我们或许已经看了长长的文,走了远远的路,纵然路上有好风景,可能已走累了,

    看曹雪芹是怎么写的?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款漫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写法,实在是太棒了!

    脂砚斋并没有对这段话做点评,其实看到现在,我觉得脂砚斋更多是在对作者的创作心境,当时的实事实景、作者的笔法用意在做点评,关于曹雪芹的写法、倒还是他关注的其次。

    我从这段话中读到了作者叙事的讲究,他当时一定是经过思考才会这么写啊。

    绝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么一段不会言语的话。假如它能言语,它一定会告诉我们,作者的良苦用心。

    而我也猜想,作者在写这部书时,一定是有场景感的,虽然他身处的时代,还没有电视,但我们读红楼梦,常常读到就是一种场景,而这种场景,拍出来的话,就是那画风太美我不敢看,作者是何以写出来的 ?

    只能说明曹雪芹一定有绘画基础,他对绘画一定有研究,所以才会在书中处处流露出,一个个画风太强太美的场景,为此我去百度,果然曹子对绘画那不是有基础,更是有相当造诣的研究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身后有余忘缩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uu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