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将话题进行下去,但是如果仅用生硬的专业术语和空洞的套词,会让聊天越来越尴尬和无趣。
所以,在沟通中创造舒服的说话环境和氛围,是需要加一点技巧的。
沟通时在双方说话时加上隔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隔层起到缓冲作用,它能有效缓解你问我答的紧张状态。
有时候这个隔层可以是赞美,简单说就是夸他问题问得太好了。
举个例子。有位客户买了一台车,结果第二天就送回来了,原因是车顶有刮痕。如果你急于说“车已经卖出去了,这不是我们的问题。”那就是在推卸责任,顾客会立刻翻脸。
这时你就要使用一块儿“赞美的隔层”,你可以说:“哎呀,您可真细心啊!您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个划痕的?昨天晚上提车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呢?”你肯定了他的问题,他才会给你更多的信息,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当然了,这个赞美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化。比如提问的是一个硕士研究生,你就可以说:这个问题也就你这样高水平的人才问得出来。
又比如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向你提问,你可以这样讲:听你这样提问,一定是经过深入调查和认真思考的。
如果你是提问人,你说听得舒服不舒服?就算再有尖锐的问题,恐怕也要咽回肚子里去了。
有时候隔层可以是“他人说”,就是说对方提的问题很普遍,很有代表性。比如你可以说,“你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当年孔子问过颜回的问题。”对方立刻觉得自己分分钟被抬。
又比如:“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这可是MBA的课程里才会涉及的。”这样一来,对方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很有价值,心里美滋滋的,后面的问题就不会那么有挑衅性。
还有一种隔层叫“示弱的话”,就是在回答问题之前,把自己的处境讲出来。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你先示弱,就会更容易赢得对方的好感,降低对方对答案的质疑。
比如,在回答之前你先说一句“哎呀,这个问题你可真把我难住了”。或者“你的这个问题我可要好好回去研究一下才能回答你。”甚至你可以说,“你的这个问题我恐怕马云都无法回答你,我只能试着说说看。”最简单通俗的“示弱话”就是:“我说得不一定对,巴拉巴拉……”
当年有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说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啊?这个问题带着明显的火药味儿,别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家底儿本来就没多少,就算是咱国家富得流油,咱也没必要告诉他们呀!只听周总理说:“你这个问题确实不简单,有难度!”你看,这就是一个垫子,它可以让记者收一收锋芒。接着周总理又说:“不过我还是可以答复你,有18元8角8分。”众人交头接耳,知道你们刚建国,穷,可也不至于才有这么点儿钱吧?周总理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钱币面额有10块、5块、2块、1块,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加起来正好是18块8角8分。”就这样,周总理借助一块儿垫子做缓冲,给自己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在短短1分钟内把这个难题完美解答了出来。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让创造舒服环境的三个技能:用“隔层”为问答做缓冲。
这个隔层可以是“赞美话”,夸对方问题提的好。
也可以是“他人说”,说对方的问题有代表性。
还可以是“示弱话”,降低对方对答案的质疑。
这些都可以有效地为沟通起到缓冲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