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七夫妻成天脸上堆着笑,逢人就说儿子怎么怎么好,有多听他们的话,日子过得如何是好。
小田王家是个不大不小的山村,村民纯朴,大多数人以种田为生。后来,随着打工流带走了村里剩余劳力,不少人涌向了城市。村里人的口袋里也逐渐包了起来,富起来的农民修建或改造了房屋,全村上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小山由来以久教育落后,能通过读书有出息的实在太少,而王老七的儿子便村里的骄傲。
王老七两个儿子是村里第一批考取的大学生,还是重点大学。他儿子考取后的好多年内,村里的大学生又断了层。直到近年,上大学已经开始普及,村里的大学生比例依然很低。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王老七两个儿子毕业后,均安置在省城工作,经过努力,都已上到一定的位置,成了王老七夫妻最大的骄傲。平日里,王老七跟村民坐在一块,时不时地就提到儿子。儿子昨天给我们俩寄来了衣服,还买了营养品,让他们别寄,就是不听,我们吃都吃不完。这两个儿子就是要寄,怕我们在家缺少营养,王老七笑嘻嘻地说。
你是生了两个好崽,这么有出息,现在又这么孝敬你们,可真够幸福呀,王占中老人说。
哈哈哈,还好还好,还常要把我们接过去,我们过不惯城里生活,还是农村好,王老七说。
小田王家把王老七两个儿子作为榜样,还作为平日里的现实教材。你看看人家王老七的儿子,学学人家的好,读到书有出息,住在城里多风光,你不好好读书就只能种田,一天到晚累死累活还没地位,这是村民们常挂嘴边教育孩子们的话。
村里不少人在省城打工,遇上些麻烦事都通过他的儿子帮忙解决。这些村民更是把王老七儿子的好说得更好,这下又让王老七高兴好一阵子。
每年春节,王老七的儿子们携家带小全部回来了,那时候的小田王家就更热闹了。
被王老七儿子帮助过的,既是表达感谢,又想借机再靠近些。其他一些好奇或是羡慕的村民,也会凑热闹般地来了。套近乎也好,看个热闹也罢,还是有人很会说话,来沾点人家的福气,接接好运气。
王老七精神十足,招呼村民,还时不时插上话,明显摆出他才是最大的架势。聪明的村民自然不会忽略,大家的嘴都跟抹了油似的,说得王老七有些飘飘然。你老真有福气呀,生了这么好的儿子,王老七听了这些话,除了笑就是笑。
王老七一年年的老,家里除了他和老伴,养了些鸡鸭,就再也没有可以陪伴的了。儿子们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料,一再要求搬到城里住。而王老七过不惯城里生活,不喜欢喧嚣,更不愿意住在笼子般的楼里,加上孩子们成天忙,觉得呆在城里还不如乡下自在。最终,王老七还是倔强地带着老伴回到了乡下。
毕竟儿子们正是事业高峰时期,有自己的家庭,加上路途有些远,回来一趟实在不便,除了清明、春节,要么确实是不得已,回来得次数是越来越少。
老七哥呀,你呀有福都不知道享,住城里多好呀,孩子们在身边,什么都比乡下方便,条件还好,同辈兄弟聊天时说。
哎呀,你呀不懂,各有各的活法,我这是贱骨头,住在城里身上就痒痒,老念着乡下的老宅子,回到乡下睡得安稳,王老七叹了口气说。
村民越来越觉得,王老七再也不像以前出口闭口就是我儿怎么怎么样,这是我儿寄的,那是我儿买的,随便一件东西或是一件事足够他骄傲好些日子。现在很少与村民闲聊,即便聚到一块,除了抽烟,说说年轻时的事,也很少提到儿子们。
没闲聊的时候,王老七常常一个人走到村头,站在那棵老樟树下转来转去,还时不时地往来人的地方张望。有时会一个人坐在树下,老半天在想事一般,坐时间久了,常会错过了吃饭时间。
后来,村民知道王老七是在等儿子们。可是等来等去,还是不见儿子们的身影。
老伴把这事告诉了儿子们,没过几天,孩子们回来了。爹,你还是到城里去住了,我们也好照顾你,天天还能陪在你身边,儿子们说。
落叶都要归根,我一天天老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什么也做不了,心里就越是想你们,王老七说。
实在劝不了王老七,儿子们最后决定,两兄弟只要没事周末都回来,碰上实在磨不开时,至少两周或每周调换着回来一个。
儿子们有车,要么一周一回来,再忙也不会超过二周,肯定有一个回来,这下王老七又明显高兴起来了。
你真有福气,儿子们不但有出息,还常回家陪你们。我家的儿子在外打工,一年最多回来一二次,还累得半死,成天为他们担心,有村民这么说。
王老七听了这些话,心里像吃了蜜似的,一直甜到心底。
儿子们常回来陪伴,王老七的话又多了起来,嘴上又老挂着,我儿子如何如何,让村民羡慕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