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看到的电影,能将县城底层小人物的挣扎刻画的淋淋尽致,一个是顾长卫的《立春》,另一个是贾樟柯的电影。
贾樟柯的电影让人看了通不过气来,大概是因为自己也是县城里的人的缘故,看他的电影,就好像在看自己的生活一样。
《山河故人》特意分了三个时间段,以弱化那种小城市混论,烟火气十足的场景,但是更突出了,不管你身在何方,不管你物质条件有多优越,不管到了那个年代,人的精神诉求,新旧交替碰撞所产生的矛盾。
电影一开始,涛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穿着俗气的衣服周旋在梁子和晋生之间,后来嫁给财力更为雄厚的晋生,梁子远走他乡,回来的时候已染重疾,涛和晋生离婚,儿子到乐跟着晋生去上海,后来又到了澳大利亚,到乐长大后与父亲产生矛盾,和自己母亲一样年纪的教自己的中文女老师产生恋情。
故事情节大概就是这样,但是前后照应,埋下的伏笔太多,从主角到配角以及路人都 细致入微。
先说伏笔,涛和晋生好的时候,买了一条狗,晋生说,等狗死的时候他们就40多岁了,涛一直养着这种品种的狗,但是40多岁的时候涛和晋生已经离婚;
梁子和晋生在涛父亲的便利店里闹矛盾的时候,涛和梁子吃的是涛自己做的麦穗饺子,后来涛最后一次见儿子的时候,给儿子吃的也是麦穗饺子,在结尾,老年的涛做了一筛子饺子,只有一个麦穗饺子放在最中间;
梁子走的时候,说再也不会来了,把钥匙扔了,回来的时候,没有钥匙用锤子把锁砸了,而涛送儿子走的时候给了儿子家里的钥匙,儿子常常将自己在澳大利亚家里的钥匙弄丢,母亲送自己的钥匙却挂在脖子上从来没有弄丢过,但是自己却不敢回去见自己的母亲;
梁子在迪厅打了晋生一拳,晋生便想办法弄枪收拾梁子,未果,在结尾老年的晋生在澳大利亚买了很多抢,但他却说自己有枪却一个敌人都没有,这时候梁子已经死了吧,但是晋生说的是不是梁子就不知道了。
再说细节的刻画,开始有一个扛刀的小孩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后来有个扛刀穿着校服的少年走在寂寥的小道上,看起来像个笑话,又看起来像一首诗,感觉那把刀就像深深刻在身上似得。
涛和父亲说自己和晋生好了,涛父不太开心却躲在一旁默默发呆,大概涛父也发现晋生虽然有赚钱的能力却脾气暴躁,怕涛吃苦,看着老父亲拿着杯子发呆,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并不求自己的儿女能够大富大贵而是平平安安地过一生;
涛父死的时候,涛在自己父亲灵前哭的需要人搀扶的样子简直和我们这边的人办丧事的时候一模一样,赞叹!
梁子回家了,他老婆给他喂药的时候,他喝水的杯子特备像是以前那种罐头玻璃杯,吃完罐头,剩下的杯子留着喝水,这种事我小时候常见,好细致。
到乐在澳大利亚已经忘记母语,甚至花钱去学中文,他和父亲的交流也是通过谷歌翻译,晋生穿着老爷衫整天提着大茶杯和一群同样来澳大利亚的中国老头子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聊天,别人给他打招呼的时候叫着他的英文名“皮特”,听起来特别讽刺。
到乐和父亲产生矛盾,厌学,他说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不想上学,自己可以干很多事,这种想法就跟现在的年轻人的想法一样,这个世界的路本来就有很多条,上大学是正确的,不上大学也是正确的,做白领是正确的,做服务员也是正确的,每条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每条路都是正确的,重要的是自己做什么而感到开心,和自由。
但是父母的思想就是一定要上大学,不上大学就没有饭,所以晋生和儿子的矛盾也是现在年亲人和父母,以致以后年轻人和父母都会有的。
而到乐和中文老师的恋情,不仅是恋母情节,也是新旧事物碰撞的结果,虽然她已经老的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但是她有着睿智的思想和自己相同的诉求,并不妨碍他们在一起,虽然注定要分开,就如同如今,中国发展的太快,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怀恋那些俗气的习俗,那些熙熙攘攘的小城烟火气,即使在全球化快速的今天,有一天也会消失。
还有剧组的服装真是良心,俗气的不得了,也显示的不得了。
《山河故人》讲述的是一个落叶归根的故事,就算你操着一口纯正英语,就算你已经忘记了母亲的名字,但是那个地方,会时时刻刻影响着你,就算你现在不敢回,总有一天你也会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