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做裁判者,一个80后妈妈的育儿经(深度好文)

不做裁判者,一个80后妈妈的育儿经(深度好文)

作者: 林清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5-14 22:50 被阅读0次

你好呀,我是清子,一个40+重新出发,正在践行4:30早起,日更写作改变的自己这两件小事

今天分享的是一篇过稿文章,推荐她的理由是:在她的文章里,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为了孩子,倾尽全力,却不被理解。但却在努力向上的,自强不息的妈妈。此刻她和我一样,开始自省自查后,正在放下焦虑,向内生长。

近些年网络上流行一种观点:父母是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职业,不用任何人同意,不用参加任何培训,不用持证就能上岗,整个过程更没有任何考核。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其实它只说对了一半。父母还是这个世界上就职时间最长、难度最大的职业。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成为终生的职业,永远无法卸任。正是因为没有经过培训,让父母在育儿路上充满了迷茫焦虑。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努力,而是没有找准正确的方向。

因孩子教育问题导致家庭悲剧、社会悲剧的例子不在少数。作为一个一直在育儿道路上摸爬滚打的中年宝妈,这些年我在不断摸索,不断试错,不断成长。

养娃过程中,我还算勤奋,读了不少育儿书籍,也听了很多场育儿课程。但很多时候,我发现育儿专家侃侃而谈的方法,实践起来并不那么奏效。

无数次的挫败后,我逐渐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又有着千差万别的个性,即便相同的育儿理念,在每个家庭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场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我踩过不少坑也走过不少弯路,以下三个方面是我总结的育儿禁忌。

01:不考虑实际情况,生搬硬套

孩子小时候不明原因的哭闹问题,我相信每个宝妈都经历过。我儿子小时候特别容易哭闹,次数多了搞得我身心疲惫。

这时候“延迟满足”的理论给了我灵感,我认为是我“立刻满足”的做法鼓励了儿子的哭闹行为。

一段时间里,我在儿子不明原因的哭闹时故意不理他,以此训练他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个训练最终在儿子一次长时间哭喊引发呼吸急促后被我终止了。

我家儿子就是一个高需求宝宝。有着吃奶次数多、入睡困难、喜欢和大人身体接触等特点,我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延迟孩子的需求只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加剧孩子的哭闹行为。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专家建议宝宝出生后要独立睡小床,3岁时可以尝试让孩子独自睡一个房间,最晚不要超过6岁。

现实情况是,我家的婴儿床使用时长不超过一个周,分房睡是在儿子小学三年级时才勉强做到。

专家建议采用贴贴纸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奖励,达到正向激励孩子的目的。比如上课主动回答问题贴个小星星,考试得了100分贴个小星星,主动做家务贴个小星星……,10个小星星可以换个心愿卡。

我家的现实情况是儿子对于激励丝毫不感兴趣,浪费了一堆的小星星和心愿卡。

02:“情绪化育儿”,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情绪化育儿”的典型特点就是“父母高兴时孩子怎么做都行,不高兴时孩子一点小错就又打又骂。”

在这点上我特别自责,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给孩子造成了很多的伤害。

认识到这个问题是有一次我和儿子闲聊,我问他“你记忆里有没有妈妈做得让你特别生气的事啊?”

儿子说了两件事。一次是他不小心把我的手机摔了,我冲他大吼。一次是他不小心把牛奶洒了,我冲他大吼。

我听完有点震惊,因为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他很小的时候。摔手机是在他1岁多,洒牛奶是在他3岁多。

我没想到他竟然能够记着那么早的事情,可见对他的伤害有多大。我回忆了一下,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

摔手机那次是因为我接了一个工作的电话,电话的内容让我不快。正巧儿子不小心摔了电话,我就把一腔怒火都发在了儿子身上。

洒牛奶那次是因为已经很晚了,我特别疲惫,想赶紧哄着儿子睡觉。但那晚儿子很兴奋,迟迟不肯上床,一会儿要看漫画书,一会儿又要喝牛奶。

最后牛奶洒了一桌子,连带着漫画书都遭了殃,我看见那一幕彻底失控。“情绪化育儿”会带给孩子很大伤害,会让孩子产生混乱。

为什么同样的错误爸妈的态度却不一样?为什么上一次可以做的事情这一次却遭到呵斥?为什么爸妈反复无常、阴晴不定,一会儿笑脸相迎,一会儿又雷霆暴雨?

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恐惧,丧失安全感。进而导致孩子自卑、脆弱、敏感或者形成讨好型人格,影响一生。

03:缺乏沟通,教育观念上不一致

儿子半岁时我就返回了工作岗位,家里爷爷奶奶就必不可少地参与进儿子的教育过程。

家庭成员多了,就会带来观念不一致的情况。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影响婆媳关系、夫妻感情。

例如我主张早训练儿子自己吃饭的能力,婆婆却觉得孩子自己吃根本吃不饱,还得大人喂。

我主张儿子自己选报的兴趣班要坚持上完,老公却觉得孩子不愿意上就算了吧。孩子内心都会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意见。

我儿子只要看见奶奶在家,一定围在奶奶身边享受被喂饭的感觉,只要不想上兴趣班,就跑到爸爸面前陈述各种不想去的理由。

观念不一致让我和婆婆之间生了嫌隙。鉴于她是长辈,我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总认为是她耽误了儿子的发展,让儿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

对于老公,我们总会因为观念不一致发生争吵,家庭不和谐对于孩子同样是伤害。

育儿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我们一边学习专家、前辈的理论经验,一边结合实际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写在最后

在这里,我还想分享一点自己的心得。后天培养固然重要,但也要承认先天存在的性格差异。Ta是一棵草,就不要期待ta开花。

拿我家儿子来说吧,他的性格与我大相径庭。所以很多在我看来正常不过的事,对儿子来说却是严峻的挑战。

1、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效率,能马上落实的绝不等待,能今天做完的绝不拖到明天。

儿子却是个慢性子,这一点在他两三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他吃饭从来没有过狼吞虎咽的时候,即便是很饿,也是慢条斯理细细咀嚼。

上学后,儿子对待家庭作业的态度也是不紧不慢,哪怕我在旁边急得抓耳挠腮,他依然雷打不动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

2、我性格开朗,喜欢说话,喜欢与人交往,即便是面对陌生人我也能聊上半天。

儿子天生内向,不善言辞,不喜欢与人交流。遇到熟人从不主动打招呼,被提问时,也总是用最简练的语言回答。

3、我从小就喜欢竞争,“当先进、争第一”一直是我的奋斗目标,喜欢享受获得胜利的快乐。

但儿子从小就不喜欢竞争。记得他刚学会跑时,我提出和他比赛看谁跑得快,他听后直接原地不动。

大一点,他抵触一切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就连他很喜欢的篮球课,也因为教练让学员两两对抗而放弃。

过去我总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于是我执着于改变儿子,期待把他变成我理想中的样子。苦口婆心的激励引导,声色俱厉的批评惩罚,这些我都尝试过。

几年时间下来,儿子并没有朝着我期待的方向改进,更糟糕的是和谐的家庭氛围还被我破坏了。

尤其是疫情期间,孩子大量的时间是在家上网课。我们常常因为意见分歧而发生矛盾,家里经常充满火药味,一点即着。

争吵厉害的时候,儿子甚至做出过离家出走的举动,幸好意志没那么坚决,在小区转了几圈后选择了回家。

一次次亲子关系的紧张让我明白需要改变的不是儿子,而是我自己。

我的过度控制阻碍了儿子的自由发展,我的急躁焦虑带给儿子很多的负面情绪,我的语言暴力让儿子变得内向敏感,我的急于求成让儿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幸运的是,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正在积极调整。以下三个方面是我着重转变的地方。

1、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父母的情绪是条河,孩子是岸边的树。只有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内心阳光的孩子。

父母要学着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看见邻居家孩子画画获了奖、同事家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就产生焦虑。更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传导给孩子,影响孩子的生活。

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我曾经为了不让自己焦虑,屏蔽过好多晒娃达人的朋友圈。

但这种办法治标不治本,真正的不焦虑源于自己内心的强大,需要父母不断地修炼。

2、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父母在给孩子设立目标时,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如果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实际,就会造成父母内心巨大的落差感,从而引发父母的焦躁情绪,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合理规划对孩子的期望值,找到一个孩子和父母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不但有助于帮孩子实现目标,还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

3、无条件接纳孩子。

父母总是很着急,急于告诉孩子成长的捷径,希望他们不出错,少走弯路。

其实不是孩子不努力,是我们的理解和宽容太少了,每个孩子都是从无知中成长起来的,没有不犯错的孩子。

孩子的世界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

父母试着多理解孩子的行为,多宽容他们的错误,鼓励并允许孩子犯错,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去尝试。

以上是我育儿路上一点浅显的感悟,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是希望那些和我一样在育儿道路上困惑、迷茫的家长能够引起重视。

父母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努力经营的角色,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接受当下,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高质量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人生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做裁判者,一个80后妈妈的育儿经(深度好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fm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