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5日,加拿大第三天,参观蒙特利尔城。
今天我们要离开住了两天的酒店了。提着行李来到户外,雪花飘飞,调皮地钻进我的帽子里,白色的雪珠粘在围巾上,蓬松的毛领子上。雪下得很大,才一会儿工夫,我的围巾就湿漉漉的。我看当地人在雪中从容地行走,没有一人打伞。也就和他们一样,和雪花亲密接触。
入住两天的酒店 酒店外面坐车去蒙特利尔老城区,一路上没有看到过一辆电瓶车、自行车,也少有行人。基本都是车辆出行。加拿大地域广阔,我们所行未见车辆拥堵情况,倒是有车子被卡在雪地里,等待救援。因为昨天开始一直在下大雪,路面上都覆盖着皑皑白雪。导游介绍,加拿大东部的雪比较湿,一般等天晴了再扫雪;西部的雪比较干,一般下雪了就扫雪。果然如此,我看到路面上积雪被车子碾压,呈现出湿湿的泥状样,没有被车碾压过的地方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白雪飘风,在树的主干逗留累积,光秃秃的枝叉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有水墨画般的意境。
蒙特利尔街景 蒙特利尔街景从酒店到圣约瑟夫大教堂的路上,导游给我们介绍蒙特利尔城,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圣劳伦斯河中的蒙特利儿岛和周边的小岛上。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经济中心和主要港口,也是省内面积最大的城市。
蒙特利尔街景 蒙特利尔街景
“蒙特利尔”一词来源于中古法语“MontRoyal”,意思是皇家山,市中心位于玛丽亚城,上接皇家山公园,下临圣劳伦斯河。市法规定房屋的高度不能超过皇家山的高度。
圣约瑟夫大教堂蒙特利尔最高点皇家山,是座死火山。圣约瑟夫大教堂在皇家山上面,是魁北克省的三大宗教巡礼地之一。安德烈修士在众人出钱出力之下,1924年到1965年,在皇家山建起这座大教堂。去世之后,把心脏留在教堂里。 下车后,风雪很大。雪花打在脸上,不痛不痒,但总是扰乱了我原本的节奏。雪比较湿,地上有一两个水坑。因为害怕滑,我头戴帽子,低头走路。迎面上坡,突然听到人群的赞叹声,我抬眼望去,一座宏伟的建筑高高地矗立在山顶上,这就是圣约瑟夫大教堂了。教堂的巨形圆顶高达97米,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第二大圆顶教堂。大教堂在风雪的装点下,越发素朴、宏大。我不禁感叹,低头走路的同时,不忘抬头望天,否则将要错过很多美景。
大教堂里的拐杖 圣约瑟夫大教堂带着欣喜和激动,我们走近大教堂。门口的两边,挂着很多的拐杖。两边是祈祷忏悔的地方。边门进去,是皇家山的外立面,灰黑的巨石,彰显它的伟岸和宏伟。教堂依山而建,山和教堂之间,有一些柱子相连,互相支撑,很是神奇。
皇家山 皇家山教堂很高,我正想着如何上去时,导游把我们带到一副巨形壁画面前,等不及我细细观看画面,导游已经上了高高的电梯了。
大教堂内电梯电梯出来,是安德烈修士居住、办公、休息的展厅,从介绍中得知安德烈的文化程度并不高,曾以圣约瑟夫教堂中的灯油治愈了许多身患腿疾的病人,每天都有乘轮椅持拐杖的患者步行下山,礼堂门口数以万计的拐杖原来就是这些病人留下的。安德烈修士称此奇迹只是他“为患者向圣约瑟夫祈祷的结果”。安德烈去世后,遗体安放在礼拜堂中国年的墓室里,心脏被取出放在教堂里。大家围着观看,也被他的献身精神感动。
安德烈心脏 安德烈耶稣是由生灵感孕,玛利亚所生,所以圣约瑟夫是耶稣的养父。我们来到主殿,被逼人的朴素所震撼。
管风琴入口的顶上有5811支管子的管风琴,我想象着同时奏响时带来的音乐盛宴。一排排木椅子,放得整整齐齐。
圣经故事 座椅两边窗户五颜六色,讲述着一个个圣经故事。两旁还有一些雕塑,也是一些故事的场景。台上正中央是一个拱形门,正中间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场景。上面有一个圆形的大吊灯,非常壮观,又有着素朴之美。教堂的空间很大,很高,顶上没有过多的装饰,素朴、宏伟、大方。
大教堂 大教堂进入教堂,我不仅被逼人的朴素感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宁静的气息,安静到每一个人的呼吸声似乎都能听见。我静坐在椅子上,和周围的气息联结,脑海里思考的却是:“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是不是真实自然的自己?”这些沉重的问题。导游给了我们30分钟的时间,我兜了半圈,拍了一点照片,其余的时间都坐在椅子上静默。在这样的雪天,在这样的异国他乡,在这么匆忙的旅程中,我为自己能静下来关照自己的内心而感动得落泪。
大教堂出来,我们来到加拿大蜚声全球的世界顶尖学府——麦吉尔大学。听导游介绍,麦吉尔大学一直位列加拿大大学排行榜第一名,是加拿大对学术成绩要求最高的学府。培育出了加拿大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获邀高校之一。
麦吉尔大学大门校门口非常朴素,如果我从旁边经过,也许与这所世界著名大学错过。门口的柱子上方是一个时钟,我不清楚建造者的用意,不敢妄加揣测。雪中的麦吉尔大学,更具历史浑厚感。我们一行人边走边看,树旁的一只小松鼠不时探出头来,和我们打招呼。我们踩在厚厚的积雪中,时而扔个雪球,尽显活泼。
麦吉尔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正门 校园麦吉尔大学里面有博物馆,可惜我们去的时间已经过中午十一点,博物馆未开放。一行人来到了图书馆,进入开放的阅览室参观。一位加拿大的华裔,四岁的时候从中国来到加拿大,学习生活。得知我们来自中国,热情地和我们交流。
街景 街景 街景 街景晚上我们来到渥太华,住在home stay,住家开车来接我们。我们有回家的感觉。安顿、吃饭、聊天,气氛非常轻松。要记录的内容太多,可是已近深夜,我还是老老实实睡觉吧。(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