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安身立命

安身立命

作者: 爱吃榴莲牛奶牛角包的小新 | 来源:发表于2022-05-15 07:56 被阅读0次

    安身立命,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根本问题,一切的探索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倘若何时中国人能真正做到安身立命,那么中华民族就得到了蜕变和进化,中国将再次完全屹立世界东方。
    要说安身立命,就得先说“安”什么“身”,“立”什么“命”。

    先说“安身”,顾名思义,“安”什么“身”?这里的“身”本质上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该是物质和精神的融合体,即完整的人。“安身”就是指安顿好自己整个人,这种安顿是多方位的,是精神和物质统一的。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人理解偏了,觉着“安身”只需安顿好物质上的,不用管精神上的,或者说他们觉得物质上生活中安顿好了,精神也就会慢慢安顿好。这种想法其实有点道理,但只是有点道理罢。追求物质上的安顿是每个人最原始的追求,这是从人类诞生伊始就有的生命本能,要吃好喝好睡好,能让自己富足到无忧无虑那就更好了。这种朴素而又单纯的追求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但坦白说,这样的目标太过于浅显,我几乎可以断定倘若到那时候,还是会一样的苦恼和困惑,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物质上知道安顿,精神上却无所是处不知所归,物质上的充实并不能完全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因为精神的苦恼根源还是在于不知何去何从,也就是安顿精神吾身的问题上。
    我常说,现在社会的根本问题就在于精神家园的匮乏上,用官方术语说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基本矛盾。你看这句话,“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涉及到两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指多方面的,有地域的,有阶层的,更是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其实说来说去,物质的和精神的问题都有,但更迫切或者说更根本的还是在精神上。
    我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或者说我们民族的信仰就从来不往宗教那一套去。为什么?因为中华民族的信仰只在“中华”两个字上,中国人只信自己。所以中国人是最务实的大抵如此,一切有利的就信,一切没用的就弃。同世界其他文明不同,我们很幸运的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就开启了人生哲学的思辩,并在春秋战国、东汉至唐、魏晋南北朝三次开启了儒、释、道三家的大发展,最终在宋明时期达到中国哲学的大融合——阳明心学。中国人有人生哲学,所以不需要耶和华上帝来充当信奉的角色。中国人有信仰,也信仰敬天地鬼神,但那只是敬和拜,远没有到西方文明那种虔诚的信奉的地步。中国人的信神信教是务实的,哪个有效信哪个,骨子里还是有着“人神平等”的意味的。在很多故事里,神最开始都是人,只是法力高强或是证道开悟而成了神佛。倘若有着哪个神对人不好,那就会有反抗和斗争,甚至于把这个神踢到一边不再理会。这一点甚至可以在基督教和伊斯兰在中国传教的缓慢来佐证,大多数中国人信奉上帝都只是图个安心,愿上帝保佑他,这是破除和索取形式的信仰,本质上还是平等的。
    我们是不缺少哲学的,中国哲学讲究人生境界,要求人要思考如何活着,这种人生哲学本该成为现在中国人的信仰图腾。但很遗憾的是在清朝乃至动荡屈辱的几百年间,这种人生哲学几乎将要断代,现在中国人几乎很少能够直接领会和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了。所谓“安身”只学到了一半,“精神上的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个人觉得,儒释道三家再加上理学心学一家,这四家至少各有一本书应当是每个中国人都要读过的,分别是《论语》、《坛经》、《道德经》、《传习录》。通读完你会发现,其实殊途同归,只是侧重不同,儒家讲求“自强”,佛家讲求“自在”,道家讲求”自然“,阳明学讲求“自我”。但每家的根本问题都是在于“安身”的问题上,尤其是讨论如何“安精神身”。中国人如何去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构造自己的境界,做到了就安顿好了自己的精神之身。安什么样子的身,也就有了答案,各人有各人的不同,但大抵在于两个词:“健康”和“独立”。于外要求“健康”,一切的基础是良好的身体,物质决定精神的存续,对外“健康”二字足矣涵盖一切,至于物质条件享受生活之类的,都可以往后稍稍。于内要求“独立自由”,人要独立自由处在世界上,他是完整的人,在精神上要有自己的追求,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其前提基础就是自我独立,要能自由全面的吸收精神食粮,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和材料去安顿自己的心。
    知道了安什么身,那如何安身就是更大的学问。可以说几千年来无数先哲为之奋斗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我已经是指明了方向了,去阅读和理解那些中国哲学的心血大作。但切记别忘了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也不是为了炫耀而看书。人追求精神上的安身就好像是在爬山,儒释道心四家就像是不同的路,而看书就是看地图、理解上山路径和方法。但要登顶还得看自己的做法和造化。开悟是一个积累和心性的过程,绝大多数人不求开悟,但明心见性平和心境还是很不错的,等你真的到了山顶,你会发现“万法归宗而随缘显妙用”,一切法都是殊途同归。不求安身入圣,但安身求心安通透应当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再来说“立命”。
    若人到了四十岁还不信命,此人悟性太差。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先从“命”说起。
    什么叫“命”?这又得从命运说起。
    命运命运,其实要拆成两部分来看,一个是“命”一个是“运”。
    “命”就是人的一切背景和客观条件的总和,它们组成一股暗中的合力推动事物的发展,比如人的出身、人的先天条件、人的聪明程度、人的父母家庭等等等等。举个例子就是假使你高考前疯狂复习病倒,最终导致高考考砸发挥失常,本来能去清北结果只能去一所一般大学。其实想明白了就知道,这是你当时的心性、当时的性格和羸弱的身体素质共同决定的,本来就已经注定这般结局,也就怨不得谁,毕竟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运”就比较形而上了,“运”代表人的运气,更严格来说代表人的顺利程度。这个好理解又不好理解,好理解就在于大多数人都向往好运,那自然就懂运气是好东西;不好理解在于人们时常幻想天上掉馅饼,很少有人能去全面客观看待“运”。“运”其实和概率学紧密挂钩,而从大数定律来说,绝大多数人的运气程度都是一样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下的差异性。但奇就奇在,运这个东西还能叠加,运能够出现在恰当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运,将一定的运气用在了人生的关键时刻,这就叫做“好运”。比如你高中不好好学,最后认真复习了一些东西,完事儿高考全考复习的,不复习的一个字不问,最后你考上了清北,老师同学家长都惊掉了下巴,这就叫做“好运”。“运”本身是一定的,毕竟偶然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关键就得看它啥时候出现。
    很容易得出比较,“命”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是可以影响和改变的;“运”是无法改变的,是完全随机偶然的事情。所以我们才说“立命”,因为“运”是不可控不可知的,而“命”有着先天的因素,但还是可以通过后天来影响的。
    可以说,“安身”是中国古代人安顿下来的基础,那“立命”就是中国古代人一生的追求。“立命”代表着一种人生目标,那就是基于自己的“命”,结合个人志向去奋斗,通过后天作用去改变自己的“命”。“命”是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合力,所以我们要立住它,要达到“立命”的功用。
    什么是“立命”?有人马上就说“立志”就是“立命”。这句话对也不对,只说到了表层的东西,太浅显了。倘若只是简单的立志,那这么多先贤也犯不着前仆后继研究它。“立命”是指标立住自己的命,并为之奋斗,其中暗含三层含义,一是“知命”,二是“顺命”,三是要“逐命”。“知命”是要了解和清晰自己已有的先天的“命”,这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所以要“听天由命”。“顺命”是要客观理解现有条件下个人发展的上下限,这是人的最终去向和出路。古人将这个叫“天命”,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论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知命顺命”,就是孔子对客观条件尊重和顺应的意思。“逐命”是在前边“知命顺命”的基础上提出的,这里是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知晓了自己的“命”,顺应了客观的“命”,那自然要想着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去达到上限甚至突破上限,这就叫做“逐命”,通俗来说就是为自己的“命”终生奋斗。
    儒家是强调“自强”的,这也正是儒家能够罢黜百家成为古代正统学说的根本。其余各家强调向内而生,要达到个人开悟的境界,这是极难的事情,古往今来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而儒家强调了个人的努力自强,只要孜孜不倦积极奋斗,就最终能向着“立命”的目标靠拢一步。
    “立”什么样的“命”又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这关乎到个人之后的路要怎么走。从人生的全貌来说,“立命”就相当于为之定调。这是人自我的自由,其根本还是在于前边所说的“安身”。“安身”是“立命”的前提,“安身”意味着建成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了自我归宿,这涉及到对自己全面客观的自省和内观。只有在全面“知命”的条件下,才能“顺命”,最终达到“立命”。这俩是相互促进发展,共同前进的。
    人要立什么样的“命”,这是没有限制的,但是会有高下之分。这里的高下是和精神境界相匹配的,譬如说一个人生来就将自己吃得好睡的香作为自己的“命”,那这很容易达到,他也就“立命”达到了。但若有人将天下苍生的幸福作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境界就高了许多,可能穷其一生都很难达到完成这样的“命”。各人有各人的“命”我们常说儒家是入世的,就在于儒家是讲求“天下关怀”的,是为了他人而成圣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安身立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gk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