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见闻
谷歌推出多个搜索关键词对比功能
根据谷歌的官方博客文章《Helping you find useful information fast on Search》(帮助你用搜索引擎更快地找到有用的信息),谷歌推出一个新的搜索功能,可以直接在搜索结果里做对比,比如,当你以这种格式搜时 quantz vs granite (石英和花岗石对比),搜索结果里会展示两者相关的参数,并索引相关的搜索结果,方便用户快捷对比,不用一个个网页点进去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211/79d1d9ddcab6fdcf.png)
同时,当你展开每一个快捷回答时,会联想出更多相关的回答,非常智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211/997fae8f9cc2bf8e.png)
58速运改名“快狗”,引发司机集体不满
58到家旗下短途货运平台“58速运”品牌升级为“快狗打车”,58速运的微信公众号已改名为“快狗打车服务号”。但这个名字引发司机集体不满,很多司机都觉得这个名字有辱尊严,拉活时自我介绍变成了骂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211/d793cee59f4a94f7.png)
每日思考:弱化时间线是产品让人上瘾的关键因素
今天在思考一个问题,抖音、头条、微博这类信息流产品,核心产品指标永远是用户的浏览时长和深度,所以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是无所不用其极,去吸引用户不断的刷下去,不管是算法还是 UI ,都在想办法吸引用户去不断地消费内容,忘记时间。
最典型的是抖音,刷过抖音的人都觉得有毒,一刷能刷好几个小时。头条和微博也一样,很容易打开就停不下来。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界面上时间的印记很弱。尤其是抖音,几乎看不到时间的痕迹(状态栏被隐藏了),而微博的时间线现在也是紊乱的,时不时插入很多非线性的内容(根据你的浏览记录智能推荐,不基于时间)。头条的界面也把时间做得很弱。
这些做法都是在打断你对时间的感知,从而让你更沉浸在内容本身,而忘记了内容的消费量。这正是所有这些信息流产品所追求的效果。所有苹果才会推出防沉迷功能,提醒你已打开应用多久,该歇一歇。
相反的是,Twitter 的视频播放显示剩余时间,为什么?不怕“吓跑”用户?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小小的 trick,是为了消除用户焦虑。Twitter 短视频的时间在一分钟到两分钟之间,用户在浏览信息流的时候,伴随着看大量的信息,没有太多耐心去看一条视频太久(当兴趣不是特别浓时),显示剩余时长可以打消用户的疑虑,延长用户消费的时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211/dc15af178b6de293.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