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的出处已几不可考,但却不妨碍其正确性.我们之前讨论货币的时候得出结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那么今天让我们把”信用”这一概念展开继续讨论.
不少人在面临应急资金需求的时候都会寻求各种借贷渠道,比如信用卡,银行贷款,小贷公司等等.作为风险控制,这些机构对接待人会作还款能力和意愿的评估.一个有着很多违约记录的人是很难得到贷款的,即使有人愿意贷款其利率也一定比普通水平高出一大截.
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信用.不仅仅货币是基于信用,而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转都在基于信用.就算强大如宇宙第一大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只要有五分之一的存款人同时要求兑现,就得立刻破产.但事实上根本没有人担心工商银行会破产,这是为什么?因为几乎所有的存款人(也就是债权人)都相信工商银行能够按期足额兑付其存单,根本不需要提前要求兑现,甚至从不要求兑现.
信用的普遍运用,使得我们可以”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甚至是办本来永远也办不成的事.如果没有房屋抵押贷款,很多人一辈子也可能无法拥有自己的住房,但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住房拥有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也促成了”招保万金”这样的超大型房地产企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诞生,这就是信用的妙处.如果没有信用,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可以说近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信用的普遍运用.
信用这么有用为什么直到近现代才开始发挥作用呢?古代人难道不懂这个道理么?
当然不是.古代也有各类借款,但普遍是额度不大,期限短,利率高.至今有些地方的民间借贷仍然流传着”九出十三归”的说法,这个利率已经接近50%了.很显然这样的利率只能是短期救急,而不可能支持经济发展.
我们现在毫无疑问的会把”九出十三归”这样的借贷归为高利贷,然而在古代这样的借款利率是为全社会所认可的.一个简单的例证即使北宋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就有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借款,收获后农民加上每半年二至三分的利息偿还的内容.官定利率尚且如此,民间借贷只可能更高.
古代借款利率高和信用无法普遍运行有什么关系?大了去了.
由于科技发展和生产力的限制,古代社会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人口的增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均产出其实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可以近似的把财富的分配看成是一个零和游戏,任何人想要打拼出一番产业都必须从别人手中夺取财富,这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古代放贷的风险极大,因此信用就无法普遍适用了.前现代的经济呈现如下图所示的特点:
前现代经济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从单一依赖人口增长转变为人口增长和人均产出的增加.公元元年到公元1820年人均GDP仅增长了不到30%,而从1820年到2008年不足200年的时间里人均GDP竟然增长了10倍有余,这使得全社会财富增长大大加速.因此,财富分配由原来的近似零和游戏变成了正和游戏.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放贷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信用运用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形成了另外一个闭环,这也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
近现代经济科技与资本的结合,是现代金融业产生的基础.没有科技大发展引发的生产力大进步,根本没由现代金融诞生的土壤,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形成了发展的闭环.有人说近一两百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大于在此之前文明的进步的总和,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