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情境”
“情境”是语文新课标中的高频词。这次的作业是为一篇文章命三道试题。大家的试题命制都会创设一个情境。但是这情境就像一个帽子,摘掉之后,问题并不受影响,感觉这样的情境,好像并不是真正的情境。好的情境,也许可以像支架一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并回答问题。记得刘萍萍老师讲《雁门太守行》的一道试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刘老师设置的情境是“假如你是诗人李贺,了解到戍边将士经历了一天一夜的激战,英勇杀敌的故事后,特别激动,想写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感。诗的题目就定为《雁门太守行》,但要抒发自己对将士们什么样的情感呢?请你确定情感并说明理由。”创设情境,应当能够“帮主和唤醒学生理解”。
之前有次作业是设计单元教学,大家也会创设情境,但是那情境也大多是个外在的帽子,去掉了情境,并不妨碍题目。当时觉得走了情境,好像多了一重麻烦,反没有直接教学更容易理解。
现在想想,错不在情境,而是还没有学会创设情境。真正的情境,应该是能够帮助学生打通学习与生活,帮助学生达成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刘广文老师说,情境是否真实有意义,有个判断标准:去掉这个特定情境,活动受影响吗?不受本质影响,就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情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