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一名乡村教师,曾在乡村中学和村级小学教书。我来谈一下学校为何每次入学的时候要统计学生的父母是啥工作。其实乡村小学就在一年级的时候统计一次,如果学生继续在本学校上二年级,一直上到六年级,也就统计一次。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要区别对待,而是要给予特殊孩子一些更多的照顾,避免让孩子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
我曾经是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是班主任,他就给我说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全班一共7个学生。其中有三个学生是在健全的家庭,也就是父母都在;有三个学生是单亲家庭,有1个学生是复合家庭(亲爹后妈)。这就是我们班的基本情况。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而且语文老师也为了保护孩子,作文和周记避免让学生写我的爸爸或者我的妈妈这样的作文,以免让孩子伤心难过。
我们不仅统计了学生的父母,更统计了学生的住房是楼房还是平房,农村有很多家庭是二层半的小楼,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困难的依然住的是平房。班里有一个男生是常年和奶奶在一起住,是平房,单亲,父亲外出打工。一家只有三口人:学生和他的爸爸,还有奶奶,他的妈妈和爸爸离婚了,爷爷去世了。像这样的特殊家庭,学生的性格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为我们是村级小学,从最初100多人的小学,随着乡村经条件济越来越好,乡村学生流也越来越严重,现在只剩下了不到20人。对于这仅有的学生,老师对孩子的家庭情况真的如数家珍。家里有几口人,父母啥工作,爷爷奶奶身体如何,放学的时候是谁来接送孩子的。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关心孩子。虽然现在乡村教师特别负责,但是也难挡学生的流失。不是学校的老师不好,而是家长想让孩子去县城,去享受更好的学习条件。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我是支持孩子去县城读书的。
那么问题来了,能转走的都转走了,剩下的孩子几乎全是留守儿童,家庭情况有的比较贫困,有的是单亲家庭,难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效果也不是特别好。不了解乡村情况的朋友肯定会说,你们就十几个学生,为啥还教不好?我想说的是,每一个乡村老师都在尽最大可能把孩子教好。我们把原本二三十分的学生教到三四十分,把四五十分的成绩教到及格分。学校的学习报是学校掏钱的,甚至老师也自己掏钱给学生买作业本和铅笔。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最珍贵的“大熊猫”。
有的时候看到学生不学习,老师既觉得学生可怜,又觉得可气!家庭条件不好,只能靠成绩走出去,可是他们却不爱学习。也就是习惯性差。家庭条件越差的学生,行为习惯也就越差,长期和爷奶生活的学生更难管教。那些为数不多的成绩好,又懂事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健全家庭的孩子。对于单亲的家庭,老师只能给予更多的关心。我想说的是,对于这些孩子,仅凭老师的一点关心是不够的,他们需要一个妈!
网友评论